目录
金沙990活动大厅是国内较早开展戏剧与影视学教育和研究的高等院校之一。20世纪40年代,现代戏剧大师焦菊隐先生在西北师范学院任教,引入现代戏剧教育。1952年,中国电化教育奠基人南国农先生回国执教,将现代视听教育引入课堂。20世纪50年代,学校曾开设话剧表演、戏剧导演等专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相关专业开设广播电视和新闻传播类课程。2012年5月,金沙990活动大厅成立。2014年4月,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与金沙990活动大厅共建新闻学院。
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文史传统教育为基础,以传媒艺术实践为特色,以“‘传媒六艺’大学生专业技能综合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创意素质、编导设计能力、新闻采编水平和传播沟通技巧,能够在政府机构、新闻媒体、文化产业和社会组织从事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传媒学院(新闻学院)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4个本科专业,其中,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现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2个省级重点学科;甘肃省融合媒体研训基地、甘肃省融媒体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教育网络舆情监测中心3个省级科研平台;传媒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坚持党建引领,狠抓“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徐兆寿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8年,学院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2020年,学院语言扶贫调查实践团荣获全国“百强实践团队”荣誉称号;2022年,2020级本科生赵德煜荣获“全国最美大学生”称号。
传媒学院(新闻学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权点。2005年,广播电视艺术学获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戏剧与影视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获批艺术硕士(广播电视)专业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批文化与传播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3年,获批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4个本科专业。其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为西部地区最早;新闻学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为甘肃省属高校最早;动画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2019年停招;原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2008年开始招生,2010年独立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新闻学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闻学、传播学知识与能力为基础,结合新媒体、新技术、新文科的发展,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阔的国际视野、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能够在政府机构、新闻媒体、文化产业和社会组织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新闻学专业立足西部、面向国际,研究与应用并举,2013年被评为甘肃省重点学科,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为目标,以“传媒六艺”(礼、阅、摄、制、书、说)为切入点,结合国家“影视强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和“丝绸之路”地理优势,立足新媒体、新技术、新文科,融入思政育人、实践育人、媒体协同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创意、编导策划、新闻采编能力和智媒思维,能够胜任政府机关、新闻媒体、文化创意等单位传媒类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创新型全媒体人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7年入选高校省级特色本科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戏剧与影视学和新闻传播学知识与能力为基础,结合新媒体、新技术、新文科的发展,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文艺观,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实的专业能力、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能够胜任广播、电视、网络及相关部门的新闻播音、节目主持、影视宣传策划以及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工作的语言传播艺术专业人才。
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排名第10,等级为A,位列西部第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排名第47名,等级为B+,位列甘肃第一;新闻学专业排名第105名,等级为B,位列甘肃省属高校第一。
传媒学院(新闻学院)拥有一支理论素养较高、实践经验丰富、乐于教书育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任现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教授7人,云亭教授1人,副教授22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1人;博士30人,在读博士9人;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较为合理: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为:73.21%。35岁以下17人,36-45岁24人,46-55岁10人,56岁以上3人。此外,学院有兼职教授27名、兼职硕士生校外导师32名,均为国内知名人士和业界精英。
截至目前,学院有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入选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文艺界人才、2人入选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人获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2人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人担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1人担任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1人担任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学院先后柔性引进美国韦尔斯利学院宋明玮、清华大学尹鸿、复旦大学张涛甫、上海交通大学李本乾、北京师范大学胡智锋、周星、张燕、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戴清、上海戏剧学院芦昂等13名高层次人才,引进银龄教师1名,主要开展学科建设咨询、联合申报课题、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举办学术讲座等工作。
传媒学院(新闻学院)有甘肃省委宣传部设立的甘肃省融合媒体研训基地、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的甘肃省融媒体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教育厅设立的甘肃省教育网络舆情监测中心3个省级科研平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秘书处、凉州文化研究院在传媒学院(新闻学院)设立。学院内设当代文艺评论中心、民族影视艺术研究中心、西部戏剧与影视文化研究所、新媒体研究所、影视策划与制作中心、金沙990活动大厅纪录片创作中心等科研机构。
学院围绕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长期稳步推进科学研究。近五年,学院科研成果丰硕,质量、数量明显提升:学院教师获批各级各类项目72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40多项,“百年中国影视的文学改编文献整理与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发表论文237篇,出版著作43部;获得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敦煌文艺奖等成果奖励20余项;摄制、播出电影、纪录片、短视频、广播剧等2000多部(集);出版教学类专著(教材)6本,发表教研论文16篇。
学院注重与国内外高校、行业机构开展学术交流,邀请学界和行业专家开展学术报告300余场。打造“文化名人进校园”“传媒大讲堂”“六艺论坛”等系列学术讲座品牌,邀请莫言、贾平凹、舒婷、李修平、水均益、敬一丹、万玛才旦、胡智锋、周星、周兵等文化名人、专家学者、影视创作者与师生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在学界产生较好影响。举办西部传媒论坛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论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22届年会等10余场等大型学术会议。依托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优势,着力开展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实践,进行行业技能培训,在社会上取得了普遍认同与较大影响。徐兆寿教授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项目《丝绸之路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创意策划人才培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丝绸之路艺术创意策划人才,推出一批优秀的丝绸之路题材舞台艺术作品。
学院重视智库建设,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五年向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政协提供咨询报告9篇。甘肃省教育网络舆情监测中心为省教育厅提供舆情咨询,及时反映甘肃教育网络舆情和人民群众对甘肃教育的期望,入选甘肃省委宣传部信息直报点、教育部思政司全国高校网络舆情分析研究中心机制单位、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被评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优秀单位。
传媒学院(新闻学院)以“传媒六艺”(礼、阅、摄、制、书、说)为大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提升的切入点,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创意素质、编导设计能力、新闻采编水平和传播沟通技巧,能够在政府机构、新闻媒体、文化产业和社会组织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院成立以来,为西部乃至全国的新闻、影视等传媒单位培养了2700多名高层次传媒人才,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
(一)深挖课程思政资源。学院深入落实《金沙990活动大厅“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精心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着力构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体系。目前建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校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1项。
(二)“传媒六艺”常抓不懈。学院成立伊始,借鉴传统儒家思想要求学生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技能,创新性制定了《“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提出了传媒学子所应具备的礼、阅、摄、制、书、说六种技艺和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礼仪、阅读、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写作、主持演讲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出具有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畅达的语言表达能力、优雅的形象气质、较强的文学素养、较高的写作能力,能够在政府机构、新闻媒体、文化产业和社会组织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工程实施12年来,学生的专业水准和艺术素养得了极大提升。“‘六艺传媒’育新人、‘重返经典’扬国学——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重返经典’系列活动”荣获甘肃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提名奖,2020年被评为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三)定期修订培养方案。按照学校安排,学院每四年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传媒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地方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方向,结合毕业生反馈和用人单位意见,修订符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指导委员会标准要求、体现专业特色、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结合学院工作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组织教师前往发达地区的高校和媒体考察学习,并与省内高校进行传媒教学改革研讨,同时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作为长效、动态工作来抓。
(四)注重金课建设引领。学院将传媒行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严格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严把政治关、学术关。学院围绕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两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了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通过一流课程的建设,夯实本科育人主战场、主渠道、主阵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强化课程的价值引领,提升课程学术内涵,丰富课程形式载体,创新授课方法手段,打造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新文科课堂。
(五)强化实践实训实习。学院结合传媒专业特色,夯实“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助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依托“西小传智慧网络思政工作室”,制作并播出《青春践行二十大——青年学子同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电影里的红色故事》《百廿荣光——史话新声》《青春力量——西小传榜样的力量云端分享》等多部系列短视频。将专业教学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了“跟着总书记足迹 学思践悟新思想”“走进西电东送 体悟伟大成就”“助乡村振兴,促数商兴农”“九瓣格桑”“助力涉藏地区青少年教育和成长行动”“感受红色情怀,传承革命精神”“新疆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筑梦乡野”“广角镜助推民族团结”“新青年就业引航”“语言足迹计划、推普助力乡村”“甘肃乡村文旅数字化及藏区数字鸿沟调研”“大地之声”等社会实践。有效推进和实施“传媒六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甘肃省大学生新闻作品大赛、甘肃省大学生朗诵大赛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屡获大奖。
(六)齐抓共管就业工作。学院坚决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就业工作。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宣传就业育人典型案例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设立专门的考研自习室,赠送考研学生大礼包,促进考研率的有效提升;制作“西小传就业创业指导微课堂”,精准推送各类招聘会信息;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一对一”帮扶开展重点帮扶;赴知名企业和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访企拓岗”,为毕业生开辟就业渠道。历年各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超过80%。
以上举措使学院本科生培养效果显著提高。近五年,本科生在国家级和省级竞赛中斩获数百荣誉,每年有10%的本科生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资格,百余名学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一流高校继续深造。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赵德煜荣获2022年“全国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2021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卓玛吉荣获2023年“甘肃省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学院积极拓展国际视野,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传媒人才.学院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并在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机遇,为师生提供更多国际化学习机会。
近五年来,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先后两次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修;杨华老师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开展中亚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调研工作,李丽老师受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指派担任驻外公派国际中文教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华文化传播工作。学院推荐教师出国访学、深造,并引进海外人才,拓展国际视野和学缘结构,促进学科的深层次发展,目前有1名老师获得国外博士学位,5名教师正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泰国东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学院通过联合培养海外留学生、推荐学生到海外/境外短期交换等方式,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近五年来,培养了来自巴基斯坦、苏丹的留学生3名,多名学生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攻读硕士学位;25名学生前往韩国、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地高校进行交换学习。
学院采用“请进来”的方式,2022年柔性引进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专聘讲座教授、系主任宋明炜教授为金沙990活动大厅兼职教授,培养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申报科研项目。2023年5月,邀请印度独立制片人、外籍兼职研究生导师史瑞·普拉卡什教授为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师生作了三场“一带一路”中印影视文化学术交流讲座。2023年6月,邀请埃及著名汉学家、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Hassan Ragab教授来校作题为“文明古国的灿烂历史文化对比——埃及与中国”的学术报告。
学院还多次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活动。2021“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甘肃行”活动以“家庭·家园·家国”为主题,分别来自塔吉克斯坦,马达加斯加、孟加拉、约旦、喀麦隆、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8名外国留学生在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学生的协助下,在兰州、古浪、民勤、礼县、碌曲等地拍摄8部影片,内容涉及乡村记忆、乡村教师、治沙英雄、蓝天救援队、甘山文化、亲子阅读、留学生家庭、藏族牧民家庭等家的文化元素,增加了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
为确保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顺利进行,金沙990活动大厅全面落实学校迎评促建各项工作要求,认真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任务,根据《金沙990活动大厅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方案》(西师发〔2023〕185号)要求,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方针贯穿自评自建工作全过程,扎实推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向前发展。
学院将审核评估工作列为2024年重点工作之一,多次组织专题会和研讨会,统筹部署相关工作。自2024年1月启动审核评估工作以来,根据《金沙990活动大厅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方案》《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学院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其他院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组。
组 长:汪海燕杨 华
副组长:冯晓临
成 员:赵丽瑾席晓勇张 军邢燕燕石培龙马成鸣李 莉庄金玉
王 绯赵 勇张丽华赵 洋孙璐璐芦 珊杨凤鸣 刘 璐
唐圆鑫 王复鸣
联络员:王复鸣
工作职责:组长全面负责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副组长负责学院自评自建的具体工作;各系主任总结专业办学优势、特色等,深入剖析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撰写自评报告;教务秘书和其他工作人员完成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建工作领导小组、评建工作办公室交办的具体工作。
学院班子对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工作非常重视,2024年1月12日,学院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题工作启动会,强调了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对学院本科教学与发展的重要性,解读了评估的主要内容、内涵、指标和流程,安排部署学院本科评估具体方案。
1月30日,学院召开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指标点分解、课程体系设置、实践环节强化、学分调整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
3月1日,学院出台《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迎评促建工作方案》,将影评促建工作分为启动动员、自评自建、预评估、专家评估、总结整改五个阶段。
3月29日,学院委派本科教学副院长、各系系主任一行5人赴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就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工作进行考察学习。
6月18日,学院召开本科审核评估工作推进会议,要求全体教职工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到评估工作中,精准把握评估指标,全面展示学院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成果,推动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7月11日,学院召开教职工大会,在全面总结2024年春季学期工作的基础上,把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作为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要求全体老师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坚定不移做好本科教育教学评估评审工作。会议对暑期迎评工作做了具体细致安排。
根据《金沙990活动大厅审核评估工作方案》,学院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题会,组织学习、研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金沙990活动大厅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方案》《金沙990活动大厅审核评估工作方案》等文件内容,向学院全体教职工,传达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精神,讲解各专业审核评估的指标体系构成,积极动员学院各队伍力量,凝心聚力,共同备战此次评估。
2024年3月,学院官方网站增设审核评估专题内容,以多种形式宣传动员审核评估工作,加强审核评估理念传导。
2024年7月,学院微信公众号开设“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一问一答”专栏,分9期向全院师生普及评估知识,推动全院上下形成“人人了解评估、人人关心评估、人人参与评估”的浓厚氛围。
学院以《金沙990活动大厅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方案》(西师发〔2023〕185号)为依据,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组织、教学基地、教学档案等情况开展自查自纠,组织专家组进行现场考察并反馈意见,要求各系所中心及时落实整改。
2024年6月,学院全面梳理完善本科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制度,制作学期课表、课程试卷、毕业论文(设计)清单等材料,完成了对学生工作、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文件的归类、修订,汇总文件62项,其中学院制定的《金沙990活动大厅本科教学规范》《金沙990活动大厅本科生学习规范》将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细化规范,实施五年来,效果较好。
2024年7月,学院结合自评自建工作,利用暑假组织全体教师对近三年教学档案进行归档整理,评估工作小组督促老师完成教学文档自查和整理。
2024年8月初,学院两次组织全体教师对教学档案进行核查,全体授课教师按照学院安排,对自己近三年教学档案进行自查,学院组织专人对相关材料进行复核。2023级授课老师完成并提交上一学期和本学期考试课程的OBE分析材料。
2024年8月8日,学院组织教学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对学院第三版本科教育教学评估自评报告和支撑材料进行审核修改。
学院计划在2024年9月组织院系两级领导和教学督导组全面查课听课,进一步强化教风和学风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主题教育活动、“三抓三促”行动、党纪学习教育与学院工作紧密结合,全力推进学校学院“十四五”规划实施,积极拓宽党建工作思路,按照“一元主导、三方结合、多维互动”的总体思路进行建设。“一元主导”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三方结合”指将学科专业、学生成长、文化传播三者有机融合,“多维互动”指让党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建品牌活动、专业实践提升、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榜样引领等,产生合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新工作模式,坚持不懈提能力,全力以赴抓落实,学院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获得新成绩,展现新面貌。
1.1.1学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院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院,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以《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指导,加强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严格执行学院党委会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集体讨论,不断健全完善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制定并严格落实《金沙990活动大厅党委会议议事规则》《金沙990活动大厅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金沙990活动大厅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依法治院、依法治教、依法办学规章制度。
学院党委制定《金沙990活动大厅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定期组织主题教育读书班、领导干部讲党课、班子带队调查研究等活动,提高党员干部和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要求师生时时对照、处处笃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确保党的全面领导在学院各项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学院依托学科专业特色,打造系列网络党建学习品牌,策划推出《青春践行二十大》《青年学子同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天天习语》《跨越时空的追寻》《百廿荣光——校史我来讲》《电影中的红色故事》以及“西小传”系列《正青春、勇担当——主播带岗云接力》《就业创业指导微课堂》《榜样的力量云端分享》《主题教育小课堂》《党纪学习教育云端微课堂》等网络党建短视频百余集,被中国教育报、中青网、新甘肃等媒体宣传报道。
学院高度重视依法治校工作,设有“三重一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和论证评估等机制;设有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作小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了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62项规章制度涵盖党建党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安全、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确保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落到实处。
学院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推动产学研合作等举措,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每年暑期集中组织近百名师生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语言扶贫、就业引航、文化传承、新媒体赋能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与甘肃各市州融媒体中心签署共建合作协议,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培训、人才联合培养等全方位合作,助力地方融媒体发展。
1.1.2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视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成立了由书记、院长任组长,副书记、副院长任副组长,教工支部书记、系主任等为成员的学院师德师风专题教育领导小组,常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规定》等法律法规及党史学习教育内容,针对教育部公开的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问题进行了警示教育学习,确保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工作取得实效。
学院党委要求每个学期初,各系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要内容开展“开学第一讲”教师教育活动,并要求教工支部在党组织活动中增设师德师风培训内容,探讨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相融合的路径,加强学院教师对立德树人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使教师能够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引导者。同时参照学校年度考核评定办法,将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纳入学院评价体系,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学院深入贯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教育方针,强调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学院品牌特色“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中,以“礼”打头,将德育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思想学生的思想品德纳入学生综合测评、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工作,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注重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评价。
通过以上措施,学院师生在品行修养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教研业绩、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方面增强了内涵建设。学院师生队伍凝心聚力,办事干事氛围积极明朗,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领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学院教师马成鸣被评为2022年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工作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甘雯被评为2023年金沙990活动大厅优秀党务工作者,赵丽瑾、冯晓临分别被评为2021年、2023年金沙990活动大厅优秀共产党员;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赵德煜荣获“2022年全国最美大学生”,2022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卓玛吉荣获2023年“甘肃省大学生年度人物”。
1.2.1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
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通过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建立和完善。学院通过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创新思政工作方法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方面,学院注重制度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和措施。学院通过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学院通过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有序推进。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党建和专业建设齐抓共进。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建设目标,灵活设置基层教学组织,构建多层级、多学科领域、多类型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体系,将教工党支部建在系上,由系主任担任党支部书记,将学院党委委员分别编入师生党支部,支部名称与专业学科紧密贴合,促进教师党建思政工作与科研教学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学院开展“一支部一品牌”活动,打造“红色影评”“红色影展”“红色视频”“红色课题”“红色宣讲”等品牌。创新组建“榜样之光”学生党员工作室,在志愿服务、义务支教等方面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与暨南大学党委、兰州市电视台、省残联、校经济学院、计算机学院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联学共建共创。
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组织班团活动。以创新性活动凝聚师生“向心力”,构建“1244”智慧网络思政工作体系(1指“西小传”智慧网络思政工作一体系;2指新闻中心、全媒体创作工作室二平台;4指网络文化正能量精品工程,一网一抖两微,短视频、新闻作品大赛,专业实践提升计划四路径;4指工作团队、机制建设、支撑载体、经费场地四保障),着眼围绕立德树人,围绕中心工作,围绕师生发展,丰富了党组带动、支部推动、党员互动的党建工作内容,初步形成了方法科学化、程序规范化、活动多样化、要求精准化的思政工作新思路。
在“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方面,学院注重系统化、科学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通过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切实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1.2.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政课程建设,结合专业特色,在学院平台课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文艺观》课程,选派优秀教师任教,通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课程教材、开展课程教学研究等多种途径,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推动思政课程建设的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1.2.3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举措与实施成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及选树
学院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通过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规划,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要求门门课程都讲思政,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和学术交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学院通过设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选树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开展。目前学院建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视觉艺术基础》《媒介文化研究》《新闻学概论》《影视批评》《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全媒体创作》;校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1项:《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美育通识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改革与实施研究》。
1.2.4 学院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
学院高度重视对教师和学生出现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近年来,学院师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未出现任何负面清单。
(1)高度重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院成立了由书记、院长任组长,副书记、副院长任副组长,教工支部书记、系主任等成员组成的学院师德师风专题教育领导小组,常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党史学习教育内容,针对教育部公开的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问题进行了警示教育学习,以确保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工作实效。
(2)通过心理辅导营造尊重、包容、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院组织教师开设“文心兰”心灵驿站,让师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并通过定期进行座谈交流、思想动态调查、舆情分析研判,预防负面问题的发生。
(3)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学院鼓励师生有负面问题苗头时积极报告,保护举报者的隐私和权益;一旦发现负面问题,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调查核实;对于已经核实的负面问题,积极配合学校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追责。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1.3.1“以本为本”,形成党委重视、校长主抓、院长落实的本科教育良好氛围
为构建科学、合理、有效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构建了覆盖教学环节全过程的、较为完备的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学校: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文科)、教务处等有关职能部门。
(2)学院:学院本科教学委员会、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
(3)系(所、中心)主任、课程负责人、教务秘书等。
学校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督导评估,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建立了集监控、分析、反馈、评估、整改于一体的持续改进循环机制,形成了由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组织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督导与信息反馈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分管学院工作的校领导每个学期开学初都会到学院听课,为师生讲思政课,指导本科教学工作,并对学院的本科教学提出要求。
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始终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作为本学院各专业教育生命之根;坚持“以生为本”,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各专业教育发展之本;坚持“以师为先”,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学院党委把本科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制定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本科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学院党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本科教育工作,确保本科教育工作有序推进。学院党委还通过加强对本科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确保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院领导每个学年都为本科生上课,及时了解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院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主要包括学院本科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院教务办公室等。院长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的第一负责人,与学院教学委员会一同指导并监督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教学委员会由教学副院长、各系主任组成,负责审核专业培养、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修订,监督学院教学工作开展等各项工作;院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新进教师授课能力审核、日常授课听课、教学试卷抽查等,对学院的课程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教学副院长是学院教学工作牵头组织者,主持学院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向教务处、院长和学院教学委员会汇报;院教务办公室(含教务助理、教学秘书等),主要协助教学副院长分别开展课程管理、学籍审核、质量工程项目管理、课外研学审核等工作;系主任负责课程大纲修订、课程教学、青年教师辅导、课程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等。学生副书记、团委、学生会,主持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包括招生、学籍注册、就业、学习指导、心理辅导等工作。
通过不懈努力,学院的本科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1.3.2“四个回归”,推进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院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积极落实“四个回归”,通过一系列措施推进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院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取得了显著成效。
(1)“回归常识”。学院主动提升内涵建设,以“传媒六艺”为抓手,回归专业教育的常识本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注重夯实学生的基本影视理论基础,包括视听语言、影视史、影视技术等。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的基本素养,在学院平台课面向全院本科生开设四个学期的《文学与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艺术素养、人文精神等,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之上。
(2)“回归本分”。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回归教育的育人本分,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如诚信、责任、尊重等。
(3)“回归初心”。学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回归梦想”。学院积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学院各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意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梦想和追求,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梦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一系列措施,学院在“四个回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风建设、开展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推进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学院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优化教师考核机制等多种途径,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动力,推进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院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推进学院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取得了显著成效。
1.3.3教学经费、教学资源条件、教师精力投入等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的机制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学,积极争取学校支持,不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确保教学经费、教学资源条件、教师精力投入等优先保障本科教学。学院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确保本科教学的优先地位和资源保障。学院为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多方筹措资金,开源节流,不断改造升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更新前沿实验教学器材设备。
近年来,各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支出经费均在70万以上。实验中心2021-2023年共支出实验室建设经费793.191万元,2024年已下达实验室建设经费85万元。
学院现有实验用房使用面积1380.01平方米,各类设备及软件1018台(件/套),总价值1523.6万元,设备完好率90%以上,部分实验仪器设备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已经建成影视节目制作、动画设计与制作、播音训练等3大实验教学平台,下设融媒体指挥中心、影视演播室、传媒六艺影视厅、摄像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影视编辑实验室、数字图形图像处理实验室、虚拟演播室、高清影视制作实验室、定格动画实验室、二维动画实验室、形体训练实验室、化妆造型实验室、播音演播室、播音训练实验室、录音实验室等16个实验室,基本能够满足全院师生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
学院通过为教职工订购学术期刊、图书资源、线上课程资源包等,支持师生教研工作开展,更新升级技术支持,包括在线学习平台、实验室智慧云管理系统等。
学院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提升发展,目前有9位青年教师在外攻读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竞赛筹备、担任专业班主任等任务中表现出众,彰显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责任担当。
在教师精力投入保障方面,学院通过制定教师工作量管理制度,明确教师的教学职责和任务,优化教师工作量管理,确保教师精力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将精力优先投入到本科教学中。学院还通过设立教学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提升本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1.3.4 学院各职能部门积极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在学院年度考核中调整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比重
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学院通过制定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制度,明确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流程和标准,确保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通过设立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协调机制,确保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和合作,提升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学院党委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新闻学专业建立党语传声本科生党支部,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立传媒六艺本科生党支部,由专职辅导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下沉本科生党支部指导工作,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党建促本科教育教学发展,其中党语传声本科生党支部获批2024年第三批甘肃省样板党支部。
学院团委充分运用专业优势,构建“1244”网络育人模式(1体系:“西小传”智慧网络思政工作体系;2平台:新闻中心,全媒体创作工作室;4保障:工作团队,机制建设,支撑载体,经费场地;4路径:网络文化正能量精品工程,两微一网一抖,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短视频大赛和新闻作品大赛等专业竞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积极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经费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等。为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学院制定了《金沙990活动大厅教学督导委员会章程》,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素养。
学院通过制定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考核制度,明确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标准和指标,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在年度考核中的权重调整至60%,在金沙990活动大厅校内绩效津贴分配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教书育人工作量对应占比不低于60%,以鼓励教师更加专注于教学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1.4.1 问题1: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原因分析:
传媒类人才培养质量与学院的师资力量、学生生源、传媒业界、社会关注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传媒教学与日新月异的传媒发展尚存一定距离。
下一步整改举措: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引进新教师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能力、学科素养、业务水平、科研能力等,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教学指导。二是课程设置上,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基础理论课程的比重,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是在教学方法上,用更新的形式吸引学生,提高课程质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性和前沿性,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4.2 问题2:课程思政的融入度需进一步加强
原因分析: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途径之一,但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完善贯穿“五育并举”教育始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下一步整改措施:
一是赴国内一流院校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先进经验。二是激发老师对课程思政的热情,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育人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培养方案以“传媒六艺”为抓手,利用专业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学生“采写编播评传一体化综合专业素养”,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产学研转化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1.1 培养目标符合学院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院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等专业人才。这些培养目标与学院的整体定位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新闻学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闻学、传播学知识与能力为基础,结合新媒体、新技术、新文科的发展,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阔的国际视野、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能够在政府机构、新闻媒体、文化产业和社会组织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为目标,以“传媒六艺”(礼、阅、摄、制、书、说)为切入点,结合国家“影视强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和“丝绸之路”的地理优势,立足新媒体、新技术、新文科,融入思政育人、实践育人、媒体协同育人,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创意、编导策划、新闻采编、智媒思维,能够在政府机构、新闻媒体、文化产业等行业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创新型全媒体人才。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戏剧与影视学和新闻传播学知识与能力为基础,结合新媒体、新技术、新文科的发展,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文艺观,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实的专业能力、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能够胜任广播、电视、网络及相关部门的新闻播音、节目主持、影视宣传策划以及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工作的语言传播艺术专业人才。
整体上,学院的培养目标不仅符合专业定位,还紧密契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
2.1.2 培养方案符合国家专业类标准、体现产出导向理念
学院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充分调研行业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规划课程,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对照专业国家标准,规范培养方案。学院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得方案修订有据可依。
(2)针对用人单位需求,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学院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高度重视论证环节,先后组织主管副院长、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和教师代表赴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等兄弟院校交流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同时,还组织针对行业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毕业生代表、在校生代表、家长进行了调研和座谈,不断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在调研的基础上,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从需求出发,不断完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内容、实践活动,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3)融入产出导向理念,设置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金沙990活动大厅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校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毕业条件再到课程目标,建立“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关系矩阵”,明确支撑维度水平,确保三者的一致性和彼此支撑性,以学生学习效果为评价依据,体现产出导向理念,要求从2023级开始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及持续改进报告,确保学生学习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2.1.3 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验实训内容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通过丰富的实验实训内容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1)夯实学科理论基础。学院构建学校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学院平台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学院平台专业素质拓展与实践创新模块教学的多平台课程体系,在学院平台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文艺观》《文学与文化Ⅰ-Ⅳ》《传播学》《摄影》《摄像》《影视编辑》等课程,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综合素质。
(2)强化实践教学。落实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比要求,根据专业不同,设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同比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共40学分,其中教学实践28学分,专业实习4学分,学年论文1学分,平面类实训1 学分,短视频类实训1 学分,毕业论文(设计)5学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共34.5学分,其中教学实践24.5学分,专业实习4学分,学年论文1学分,毕业论文(设计)5学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共53.5学分,其中教学实践38.5学分,专业汇演2学分,专业实习4学分,学年论文1学分,学年作品1学分,毕业论文(作品)5学分,播音发声基础实训(早功训练)2学分。
学院面向三个专业还设置了4学分的平台专业素质拓展与实践创新教学,并在学院平台课开设社会实践课程,有3门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
(3)提倡“理实一体化”。学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构建基础知识、实践应用、迁移创新的“能力链”,打破理论与实践环节的严格区分,人才培养方案对部分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不做排课区分,使理论与实践相互穿插、相互支撑,实现理论与实践不断线、教学不分家,在强化专业实践的同时,强化学生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4)注重实践实用性。培养方案坚持以“产出导向”的方式开展的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利用专业课程课内实践项目、学院平台专业素质拓展与实践创新模块项目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以及组织专业竞赛等活动,积极推进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本科生学年设计和毕业论文以学年作品和毕业作品形式呈现的比例达60%以上。
2.2.1 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国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相契合
学院紧盯国家战略、经济发展、媒体变革给予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培养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和传媒行业的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开设的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三个本科专业紧密契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学院主动面向甘肃省十四五规划的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战略,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媒体从业者、教育者,为甘肃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好人才储备工作;面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战略需求,丰富和优化教学路径,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语言素养和教学能力的语言工作者、教育者;重点面向甘肃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与教学改革、思政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和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时代精神,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文艺工作者;面向全媒体发展格局,在课程体系和实践应用中补充、融合多学科内容,培养适应全媒体需求的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
本着以上目标,学院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具有不同特长的传媒人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注重培养影视制作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影视产业对具有创意和制作能力的编导人才的需求;新闻学专业注重培养具有新闻采写、编辑、评论及新媒体运营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适应媒介生态格局的变化;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具备语言表达、节目主持和媒体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播音与主持人才的需求。
2.2.2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建立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
学院在专业设置管理体系上,注重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的统一,确保专业建设能够紧跟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发展。
学院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培养方案能够与时俱进。2019年,为了应对传媒行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学院在现有的四个专业中,暂时停招动画专业,将动画专业师资和课程纳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当中,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开设影视策划与导演、影视文学与编剧、视频制作与动画三个方向,既壮大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队伍,也培养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动画专业人才;2022年,为了应对传媒行业对网络媒体传媒人才的需求,在新闻学专业中开设新闻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两个方向;2023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结合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增设了新媒体节目制作与主持课程,同时增加新媒体内容制作和影视特效等新兴领域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院鼓励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特色化建设。同时制定严格的专业设置和管理制度,设立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进行全面把关,确保专业建设的规范性、稳定性、科学性、持续性。
2.2.3 学院通过主辅修、微专业和双学士学位培养等举措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学院通过主辅修、微专业等多种培养举措,积极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学院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融入现代技术赋能艺术学科教育,推动“文科+艺术+技术”的交叉融合,探索“学院内部主辅修”“学校内部微专业”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鼓励新闻学和广播电视编导的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基础上,选择辅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增强其在播音主持方面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优势。
学院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兴趣,2024年8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短视频创作微专业,培养具有本专业能力和短视频创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2.3.1 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专业课程以理论实践相结合为主,通过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严格贯彻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院各专业按照学校要求,严格落实实践教学学分占比要求,2023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设有学校平台通识课程实践、学院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实践、专业课程实践、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实习及各专业特色实践七大大类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色实践课程有:平面类实训1学分、短视频类实训1学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特色实践课程:播音发声基础实训(早功训练)2学分。
(2)不断完善实践教育体系。根据《金沙990活动大厅本科学生教育实习工作条例》等,学院通过部分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作业和作品一体化、实践作品课后完成课堂评价、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具体做法,积极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课外研讨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
(3)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学院加大实训室开放力度,为各专业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提供丰富的实践实验教学条件和资源。学院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积极推动“引企入教”活动,引入巨量引擎甘肃区域生态服务商兰州宣天下公司为全院学生开设《创办我的直播带货公司》和《创办我的短视频工作室》两门创新创业课程,助力学生在新媒体行业就业创业,有力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构建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学院围绕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着力打造社会实践课程,目前已有《全媒体创作》《普通话推广》《艺术素养与实践》3门社会实践类课程跻身省级一流课程行列。
2.3.2 学院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科研实践、实习实训基地情况
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的实践实习实训分为平时课堂实训、课余不定时实践、暑期社会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几个环节。大部分学生自己联系相关单位进行实习,也有部分同学是在学院建设的基地进行实践实习实训。
学院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机制,在省级新闻机构、市县融媒体中心、企事业单位中选择规模适当、有实践实习实训教学能力的单位签订校企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建立了近20个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产学研融合发展基地,其中有十个基地连续三年都有学生前往,进行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学院还与多家媒体和传媒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和平台。
2.3.3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完成质量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和质量,鼓励学生选择与教师专业实践、科研课题相结合的题目,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学院按照金沙990活动大厅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要求,强化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管理,严格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各环节标准,高效开展选题、开题、指导、中期检查、论文查重、答辩环节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形成“选题教师指导——开题规范要求——过程导师指导——答辩多重把关”的质量监控机制。论文(设计)选题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近三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大多来自实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内容聚焦传媒实践、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生完成课题申报和选题环节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任务书,根据开题报告制定研究计划和创作计划,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形成初稿。初稿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反复修改,经指导教师审阅同意后才定稿。学院要求毕业论文字数在6000字左右,毕业作品时长在15分钟左右,题材、体裁不限。
学院严格答辩资格审查,“内检+外审”的审查模式保证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对学生论文(设计)实施100%查重检测和全覆盖检查,毕业论文不得有学术不端行为,机检重复率不得超过30%,查重率大于(含)50%的论文,须重做,论文作者延期毕业;查重率大于(含)30%小于50%的论文,须修改,推迟答辩。
近年来,学生毕业论文查重控制总体良好,在全国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中,未发现问题论文。
2.4.1 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
学院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导向,开展多样化的教学评价,确保教学效果。
学院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促使课程教学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在专业课中推行“课堂专题教学+课后实践研修+网络自主学习+多元教学评价”的“四位一体”教学改革模式。例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建立了“智能化平台+学习互动系统+微课资源+地域特色自主学习资源+校本特色课程评估+地域特色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智慧教育创新教学体系。
学院不断完善过程考核评价机制,扩大过程性考核占比,开展课程达成度评价。强化考试管理,实施全过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已实现专业必修课程过程考核全覆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将课程作业向专业作品转变,在教学评价中,期末考试也围绕作品考核,将课程作品的分数比例提高到平时成绩的60%;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每学期组织专业汇报演出,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节目主持等实际操作成果;新闻学专业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新闻采编、新媒体运营等实际操作成果,通过对案例分析、模拟新闻采编等考核,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4.2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
学院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在线上参加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国记协推动,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活动,与全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共上一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
疫情期间,学院利用线上教学的机会,全面推进线上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慕课等在线资源,把在线资源融入教学内容当中,积极利用雨课堂、智慧树、腾讯会议等教学平台,优化教学环境,更新课程大纲和教案,把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引入课堂,推行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提升课堂教学的挑战度。在混合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中,学院已经建有1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影视批评》,2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影视批评》《纪录片创作》,1门校级一流线上线下课程混合式课程《传播学》,2门校级一流线上课程:学堂在线平台课程《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及影像传播》、超星平台课程《视觉艺术》。
学院助推数字化转型,积极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知识图谱,建有《演播室布光与拍摄虚拟仿真实验》《电视节目编排与运营》2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2.4.3 建立健全教材管理机构和工作制度,依照教材审核选用标准和程序选用教材;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教材选用未出现负面问题
学院高度重视教材管理,依据《金沙990活动大厅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建立了健全的教材管理机构和工作制度,确保教材选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在教材选用过程中,学院明确和规范教材建设管理和评价标准及流程,严格按照教材审核选用标准和程序,组织教师学习和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坚持100%首选必选“马工程重点教材”,优先选用近年来国家及省、部级获奖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及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学院要求各专业选用质量高、适用性强的教材,确保选用的教材符合教学需求和专业标准、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取材适中,深度适宜,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确保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和科学性。近三年未出现任何教材选用负面问题。
2.5.1 产教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实践效果
(1)推进金沙990活动大厅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甘肃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实施方案》要求,学院制定并推进金沙990活动大厅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深入推进课堂思政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与新闻单位密切合作,深化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内涵建设,全力造一流新闻传播专业,不断提高新闻传播教育质量。新闻学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西部乃至全国新闻传播及宣传文化事业培养了几百名高层次人次。
(2)深化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内涵。2014年4月,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与金沙990活动大厅共建新闻学院。基于新媒体特征的新闻传播学和戏剧与影视学两大学科的融合这一侧重点,学院从党建工作、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几方面入手,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努力把学院建成高水平、有特色、西北一流、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金沙990活动大厅。
(3)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学院一方面积极与传媒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鼓励老师产教融合,学院张丽华老师和北京中绿币天生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项目“大数据视阈下西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实训基地建设”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2年第一批)。另一方面,学院在课程设置上紧密贴合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用人需求,与传媒行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引入巨量引擎甘肃区域生态服务商兰州宣天下公司为全院学生开设《创办我的直播带货公司》和《创办我的短视频工作室》两门创新创业课程,助力学生在新媒体行业就业创业,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
通过产教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学院在业界的影响力得到了扩大,得到了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2.5.2 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
学院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坚持学生中心和产出导向,根据各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毕业要求进行分解,每个指标点由3-5门课程支撑。同时优化培养方案模块学分比例结构,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注重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结构优化,提高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和系统性。
学院2023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有学校平台通识课程、学院平台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类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程、专业线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类,各专业各类课程课堂学分数如下:
课程类型 |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 新闻学专业 |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 |||
学分数 | 占总学分百分比(%) | 学分数 | 占总学分百分比(%) | 学分数 | 占总学分百分比(%) | |
学校平台通识课程 | 38.5 | 37.2 | 38.5 | 35.2 | 38.5 | 43.5 |
学院平台学科基础课程 | 21 | 20.3 | 21 | 19.2 | 21 | 23.7 |
专业课程 | 44 | 42.5 | 50 | 45.6 | 29 | 32.8 |
总计 | 103.5 | 100 | 109.5 | 100 | 88.5 | 100 |
学院各专业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合理。公共课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专业基础课则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专业课则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优化课程比例结构,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5.3 新文科建设以及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的举措及实施成效
2020年11月21日,在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和甘肃省发布《甘肃省高校新文科建设“十项行动”》之后,学院率先组织第三届西部传媒发展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论坛首届甘肃传媒类专业本科教学论坛。论坛由省教育厅高教处指导,省内8所院校近百人参加。2023年12月9日,学院主办第五届西部传媒发展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论坛第二届甘肃传媒类专业本科教学论坛,甘肃高校传媒专业教师围绕新文科建设,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传媒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传媒类专业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经验、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经验、甘肃高校传媒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及全媒体复合人才培养路径等四个专题讨论,为完善发展传媒类专业文科教育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贡献甘肃智慧,提供甘肃方案。
(1)深化课程改革。面向所有本科生开设学院平台课,横跨学院三个专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加强传统文化和现代传媒的融合,在学院平台课中开设四个学期的《文学与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和文化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2)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学院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长远谋划,精心组织,选派教师参加一流课程建设专题研讨培训,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实施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打造高水平课程,提高课程质量。学院现有校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校级教改项目20项,校级教学团队3个。
(3)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学院组织做好一流课程的申报工作,大力支持教师和团队申报校级、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在人才培养高层次研究项目与高水平教学成果有较大突破,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申报卓有成效。《全媒体语境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四位一体”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应用》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2项,省级教学名师1人,较好地支持了学院教育教学发展。
2.5.4 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建设举措及成效
学院积极落实金沙990活动大厅《关于印发〈金沙990活动大厅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支持办法〉的通知》,围绕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建设,学院开展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引进优秀教师和科研人才的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近五年,引进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博士15人,同时加强教师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是结合行业需求和学科特点,在每个专业开设学科前沿课程,与时俱进,给学生提供与行业发展同步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训练。
三是加强实践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和实习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院通过一流专业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科知识的覆盖范围,提升了专业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声誉和影响力,吸引了更多高水平的师生加入学校,并得到社会认可和支持,广播电视编导和新闻学两个专业先后被遴选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5.5 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举措及成效
一是长远谋划,精心组织,选派教师参加一流课程建设专题研讨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是大力支持教师和团队申报校级、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筹划有条件有基础的课程建设一流课程,组织做好一流课程的申报和录制工作。
三是结合传媒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学科特点,开设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课程,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在一流课程建设中取得突破。
学院通过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的建设,教学水平和学科知识的覆盖范围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升了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的整体声誉和影响力。
学院现有1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影视批评》,7门省级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影视批评》《纪录片创作》,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演播室布光与拍摄虚拟仿真实验》《电视节目编排与运营》,社会实践类课程《全媒体创作》《普通话推广》《艺术素养与实践》,10门校级一流课程和11门院级一流课程。
2.5.6 优秀教材建设举措及成效
学院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按照《金沙990活动大厅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要求,成立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教材建设,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学院强调教材的开发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启发性、实用性等原则,鼓励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编写出版教材,确保编写出的教材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启发性和适用性,
在学院相关举措的激励下,学院教师聚焦新技术对人才培养和教育实践的影响,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媒体对传媒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新变化,近五年,学院老师主编出版了《融媒时代电视编导新论》《影视广告》《电视节目形态学》《甘肃省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教程》4部教材,学院为学院平台课程《文学与文化》建设的系列教材被学校纳入重点教材建设项目,拟于2024年内由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
2.6.1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情况
学院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教学和学工双管齐下,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机会。
(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学院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计划,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多部门协同、一体化推进的工作体系,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以为社会培育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训练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二是安排全院教职工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为每位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三是院团委专人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协调和创新创业课程、项目管理,负责创业培训,负责创业实践与成果孵化;
(2)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环境,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实施。邀请知名校友开展就业宣讲会,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创业创业方向;邀请专家开展创新创业讲座,通过讲座、论坛、工作坊等活动,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分析探讨项目案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共享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技能,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提供有力支持。
(3)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教师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和实践,将实践经验和成果融入教学中,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五年,学院获批《基于自媒体时代短视频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的课训融合体系建设》《高校短视频应用型人才实训工作站》《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直播人才实训工作站》《河西走廊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融媒体实训》4项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丝路文化短视频创作—— 产学研一体化影视编辑教学创新实践》《“双创”背景下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动漫文创衍生品创新设计教学理论与实践》2项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改项目。
2.6.2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的举措与成效
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师资、竞赛、经费及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1)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校安排,各专业在学校平台课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学生就业指导》2门创新创业课程,共计2个学分,对任课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培训,确保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制定学分认定政策,将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学分管理,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2)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对专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培训,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相融合。聘请行业企业导师开设讲座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建设。
(3)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活动。推进“计划+竞赛”项目实施,形成以“互联网+”等比赛为龙头,国内外学科和技能赛事并进的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体系。举办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宣讲会,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提供创新创业活动的经费保障。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通过立项、中期、结项三次答辩,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以上举措,学院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多名老师指导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在不同等级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
2.6.3 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及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学院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积极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力度均逐年增强。取得了显著成效。
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学院和学生屡获大奖。学院被评为校级“双创”项目“优秀组织单位”,学院学生先后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国家级一等奖(该团队是金沙990活动大厅唯一参与三创赛推至国赛的团队),2023年第十七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视频类全国二等奖,第二届甘肃省青年生态文明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优秀奖2项。
2.7.1 问题1:教学内容与媒介变革存在一定差距
原因分析:
一是部分课堂教学的内容太过陈旧,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教学模式缺少个性化,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媒介变革。二是专业师资队伍不足,缺少应用型教师,不能较好把控媒介发展方向,尤其是大数据、智能化等成为教学内容的空白。
下一步改进措施:
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改善现有的教师聘用制度和评价体系;适当引进既有丰富的新闻教学经验,同时也具有相关专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或者专家学者进行课堂教学;鼓励非本专业的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与学习,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专业教学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注重课程内容的灵活性,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注重课程内容的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
2.7.2 问题2: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工作的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原因分析:
创新创业培养局限在教学环节,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在行业对接、社会生产力转化方面有待加强。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未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层面,在内容、方法、模式以及评价等方面与社会需求挂钩。部分老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引领作用还未被完全挖掘。
下一步改进措施:
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实际需求,在培养体系中细化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性教学内容,与业界开展深度合作,积极开拓产学研项目,进一步打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通道,加大对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激励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积极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学术引领作用,推动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3.1.1建设及共享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
(1)紧抓精品课程建设。依托学校一流课程建设工程,联合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学堂在线等平台,推进建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演播室布光与拍摄虚拟仿真实验》《电视节目编排与运营》在校级虚拟仿真平台对全网开放,校级一流线上课程《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及影像传播》在学堂在线对全网开放,校级一流线上课程《视觉艺术基础》在超星平台对全网开放。混合式课程《影视批评》获国家级一流课程,混合式课程《影视批评》《纪录片创作》获省级一流课程,混合式课程《传播学》获校级一流课程,引领后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发展。
(2)不断建设和充实完善教学案例库。依托校园网络共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建设具有高质量、研究性、个性化的大学本科教学案例,有6门线上教学课程案例在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与评估委员会办公室)网站发布。同时,不断加强对案例库的理论研究,推动创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满足日常教学需要。
(3)建设省级教育舆情案例库。学院与甘肃省教育厅深度合作,承担甘肃省教育舆情监督工作,开展工作5年来,每年向甘肃省教育厅报送日报365期,月报16期,季报4期,年报1期,专报18期,汇编甘肃省年度十大舆情事件1期,为学院社会实践课程《舆情分析》提供“一手”资料。
(4)与全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共上一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组织全院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国记协推动,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线上组织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活动,听取优秀新闻工作者分享新闻一线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正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与新闻教学实践中。
(5)积极与传媒业界合作。将传媒行业的真实项目纳入专业教学当中,并与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抖音等媒体合作,引入业界专家进行教学实践合作,拓宽教学视野,提升教学质量。
3.1.2 面向行业企业实际、产业发展需要建设应用型教材
学院鼓励教师结合传媒行业实际和传媒产业发展需求,编写面向传媒行业企业实际、传媒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教材。学院每年在学科建设经费中,根据教师出版和社会需求,定额资助教师编写、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面向社会、传媒发展与教育需求的应用型教材。学院近年来,先后出版《电视与网络视频节目形态解析》《融媒时代电视编导新论》《影视广告》《电视节目形态学》《视觉传达设计应用研究》《甘肃省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教程》等多部面向行业企业实际、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教材和专著。
3.1.3 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和条件建设及使用效果
学校积极建设智慧学习环境,满足智慧化教学与学习需要,已经建成较为完备的智慧教室体系,不断更新教学设施。
学院管理的教室和实验室正在升级为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100%向本科生开放,形成信息化学习新环境。
3.1.4 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
学院积极将产业技术发展成果和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徐兆寿教授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项目《丝绸之路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创意策划人才培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丝绸之路艺术创意策划人才,推出一批优秀的丝绸之路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学院与甘肃广播电视总台、甘肃文旅集团等合作,开发了《红色甘肃》《话说五凉》《小说敦煌》等一系列与红色文化、丝路文化相关的全媒体作品,并将这些作品作为教学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场景。
3.2.1 问题1:教学资源尚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
原因分析:
一是长期应试教育模式和网络信息爆炸的影响,导致学生缺少对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使用的能力;二是部分教学资源由于过于陈旧,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教学效果不佳。
下一步整改举措: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善用现有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建设,例如,建立学生课程资源库,鼓励学生上传学习资料和案例,开展教学资源利用的培训,帮助学生掌握获取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方法;通过制定教学资源分配标准和使用规范,明确各学科和项目的资源需求和优先级,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和科学,建立教学资源使用监督机制和考核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资源使用中的问题,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协同机制,促进各学科和项目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利用,提升教学资源的使用效能和教学效果。
3.2.2 问题2:课程资源库和案例库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原因分析:
部分教师缺乏总结和归纳教学成果的意识和能力,缺少自建课程资源库和案例库的能力和动力;平台支撑不足,教师在使用课程资源库和案例库时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
下一步整改措施:
鼓励教师总结和归纳教学成果,将教学经验转化为教材和案例;加强课程资源库和案例库的建设,建立系统性和完整的资源体系;积极引入和开发线上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资源种类。
4.1.1 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学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学校印发的《中共金沙990活动大厅委员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中共金沙990活动大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金沙990活动大厅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试行)》,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全方位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学院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石。成立了以书记、院长为组长,副书记、副院长为副组长,教工支部书记、系主任等为成员的学院师德师风专题教育领导小组,强化责任落实,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学院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工作实效与学院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成效。
学院通过立德树人专题学习动员大会,学院党委书记结合教师法、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以及党史学习教育内容,针对教育部公开的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问题进行了警示教育。学院党委还要求每个学期初,各系开展“开学第一讲”教师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增设师德师风培训内容,专研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路径,加强师资队伍对立德树人理念的理解和实践水平,使教师能够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和引导者。
学院参照学校年度考核评定办法,将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纳入学院评价体系,建立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只有师德师风优秀方可参评年度考核;将思想品德计入学生综合测评工作、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等,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注重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评价。通过以上措施,学院师生在品行修养方面得到较大提升,在教研业绩、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方面增强了内涵建设,学院师生队伍凝心聚力,办事干事氛围积极明朗,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领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
近五年来所有教师在学院师德师风评价均为优秀,教工党支部书记马成鸣被评为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工作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冯晓临被评为金沙990活动大厅优秀党员,庄金玉、李欣阳被评为金沙990活动大厅学生最喜爱的教师。
4.1.2 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自觉遵守《新时代行为十项准则》
学院教师不仅致力于传授知识,更是自觉遵守《新时代行为十项准则》,在争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教师把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作为坚守教育初心、勇担育人使命的动力源泉,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以扎实的学识培养学生,用自己的仁爱之心陪伴学生度过每一个阶段。
教师努力成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格,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成员;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努力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鼓励学生有创新行为,学会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努力成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具备责任感、使命感和国家荣誉感,成为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学生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教师自觉遵守《新时代行为十项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不做有损教育形象和教师形象的事情;不断学习和研究最新的理论,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创作实践,保持自己的学科前沿性和教学方法的更新;热爱教育事业,用心去引导学生学习、解答疑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差异,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志愿服务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多人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年度先进工作者”“教学积极分子”等称号。杨光祖撰写的《清风家训》一书被甘肃省纪委监委收入“啄木鸟廉洁文化丛书”,王德祥创作的《藏头诗》在第八届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甘肃地区)中荣获情景剧视频作品二等奖,王国力、何鹏分别荣获金沙990活动大厅“争做新时代好老师”师德演讲比赛一等奖、三等奖。
4.2.1 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
学院拥有一支专业水平较高、教学能力较强、产学研用一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教授7人,云亭教授1人,副教授22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博士30人,在读博士9人;博导4人,硕导31人。
学院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近3年,学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3项,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4项,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21项。多次指导学生获得各级专业比赛奖。
学院教师获批各级各类项目7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40多项,“百年中国影视的文学改编文献整理与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论文、著作产出数量稳定,发表论文237篇,发表教研论文16篇,出版著作43部。获得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敦煌文艺奖等20多项成果奖励。
学院有1人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入选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文艺界人才,2人入选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人荣获“第五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人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人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人担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1人担任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1人担任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学院教师带领学生拍摄创作播出的电影、纪录片、短视频、广播剧等2000多部(集),对丝路文化传播产生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
4.2.2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措施
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五年招聘博士15人,加强了学院的教学科研实力。同时学院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激励机制和措施:
(1)政治学习常抓不懈。学院重视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培训课程,组织全体老师线上线下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国家重大战略、“三抓三促”行动理论蕴含和实践要义解读,以及数字技术、网络安全、创新创业等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
(2)加大教学监督力度。通过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形成对本科教学进行系统的监督、评估、指导和信息反馈机制,确保教学过程的质量与效果。教学督导委员会不仅监督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而且促进了学院本科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3)重视教师继续教育。通过全额发放津贴的办法,鼓励教师继续接受教育,目前有9位老师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专业学会、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教育教学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培训课程,这些培训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还拓宽了教师的视野。
(4)着力培养青年教师。学院为青年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他们教学和科研工作,帮助他们快速成长;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技能比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引导青年教师利用数字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
4.3.1 教师投入教学、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情况及实施效果
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严格执行《金沙990活动大厅第六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金沙990活动大厅关于进一步突出教学工作重心的实施意见》,把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一项基本制度,要求教授必须参与本科教学工作。五年来,全院所有教授、副教授全部遵守学校管理规定给本科生完整开课,每人承担一门以上的本科生课程。
学院制定了《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本科教学规范》《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本科学习规范》,对本科教学、考核等提出全过程规范。
学院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参加教学竞赛和教学改革,将本科教学所有内容都纳入津贴考核和绩效考核,不断激励广大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学院还通过、教学奖励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4.3.2 教授和副教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及成效
学院鼓励教师特别是教授和副教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与建设。学院鼓励教授、副教授投身教学一线,开展教研教改;组织教师申报教研项目、申报一流课程、参加教学竞赛;学院各系全部由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负责人,各系推动教学团队传帮带作用,着力提升教师教研水平。
近三年,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学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授和副教授是学院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的主力军。学院的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都是由教授和副教授牵头申报完成的,有效提升了学院的教学质量。
4.4.1 重视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培训课程,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核心培训教材,加强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学院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核心培训教材,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与职业发展,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并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类培训机会。
(1)学院坚持用党的教育理论凝心铸魂。学院领导线上参加网络主题教育,线下开展主题教育读书班,进教工学生支部讲专题党课,领导班子带队开展调查研究,学院组织教师线上线下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国家重大战略、“三抓三促”行动理论蕴含和实践要义解读。等专题培训。
(2)持续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优化教工党支部设置,将教工党支部建在3个系上,系主任担任党支部书记,与专业结合开展“一支部一品牌”活动,助力老师职业发展。
(3)积极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坚持党建带院风教学学风建设,履行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在本科教学中压实“责任链”、打好“信息战”、下好“先手棋”,学院的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4.4.2 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基层教学组织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举措与成效
学院建立了系、所(中心)、课程组三级基层教学组织,各系牵头教学、所(中心)引领科研、课程组规范课程,制定了《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系主任职责》,着力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行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积极发挥了各级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学院现有基层教学组织7个,教研活动丰富、课程建设成效突出。近五年,获评省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团队2个。
学院建立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为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院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安排导师,引导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进行学术和教学交流;选择青年教师担任系主任、副主任,通过青年教师入职培训、访学研修等活动,引导新教师参与班级管理,推动新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类学术交流机会,青年教师自发组织“青新思享”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已经举办7期,请青年教师以群体座谈会分享的形式开办讲座,为不同研究方向的青年教师搭建对话平台,激发学院青年教师群体活力;学院每年都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要求学院青年教师全部参加初赛,推荐1名教师参加校级教学大赛,学院青年教师3次获得学校大赛三等奖。
学院高度重视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的选题、论证、申报工作,为青年教师选派相关专家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有5位青年教师获批国家社科、教育部科研项目。学院青年教师正在不断成长发展,2023年,13人一次性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建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获3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4.4.3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到业界实践、挂职和承担横向课题的政策措施
学院积极采取措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加强政策保障促进提升。在《金沙990活动大厅传媒学院(新闻学院)绩效津贴分配实施细则》中将教师参与教学成果奖、专业认证、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教学活动纳入学院综合贡献奖励机制中。
(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开展网络教育资源项目培育,鼓励和支持教师充分挖掘优质教学资源,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专任教师已能够熟练使用雨课堂、智慧树等智慧化教学工具。
(3)提高教师管理服务水平。完善职称聘任岗位聘用制度,优化职称评审流程;加强教师聘后管理,中期期满考核,完善监督机制。
(4)强化与传媒行业合作。与多家新闻媒体、文化传播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到业界实践、挂职,承担横向课题,帮提升科研能力和产学研用能力。近五年有5名老师在媒体挂职。
4.4.4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
学院积极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从新闻媒体和传媒单位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师担任实习实训、实践性强的理论课教师。近三年,学院共聘请4名业界从业人员为本科生上课。同时积极引进双师双能型教师,并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目前学院有双师型教师5名。
4.4.5 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情况
学院鼓励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
近五年来,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两次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修;学院教师杨华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进行中亚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李丽于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参加互动教学法项目培训班,进行了为期三周的互动教学法学习;徐兆寿受邀赴澳门讲学,连续在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培正中学开展多场学术讲座,与广大学子展开文化对话与交流;李丽受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指派担任驻外公派国际中文教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华文化传播工作。
学院鼓励教师出国访学、深造,扩展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学缘结构,促进学科的深层次发展,目前有1名老师获得国外博士学位,5名教师正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泰国东方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4.5.1 问题1:教师国际化程度不高
原因分析:
近年来学院师资队伍有了较大改善,但师资队伍质量仍有不粗,教师国际化程度不高,对外交流不够,导致国际化视野不足。其主要原因是给老师提供的出国学习机会较少。
下一步整改措施:
鼓励促进教师的对外交流,提供资金和时间保障,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4.5.2问题2:缺少全国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原因分析:
近年来学院师资队伍有了较大改善,柔性引进了多位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但师资队伍总量仍不足,尤其是高水平的领军人才不足,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原因是过分依赖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对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关注,对优秀教师的支持力度不够。
下一步整改举措:
完善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确保师资队伍的结构合理和均衡;建立教师职业发展支持机制和工作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工作满意度,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整体水平;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推动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通过引进高水平的国内外学者,确保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厘清课程边界和交集,集中教师专业优势,将外聘教师的专业方向整合,形成学界业界理论和实践的专业互补。
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充分发挥教书育人传统和协同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以常态化做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为前提,突出专业优势,以“传媒六艺”为培养目标,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机制,落实“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育人实效,培育时代新人。
5.1.1 学生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
学院将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通过党建引领、数字赋能、课程思政等铸牢学生理想信念,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1)强化党建引领,激活德育新引擎。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团建发力,纵深化推进团的主题教育。先后举办了“青春心向党 筑梦向未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知识竞赛、“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忆艰难岁月 铭初心使命”等主题演讲比赛,开展了“学习英雄校友——国旗下的演讲”“开学第一课”“青年大学习·一起学党史” “岁月留声,歌唱祖国”等主题团日活动,组织师生党员前往兰州市烈士陵园悼念缅怀英雄校友“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通过演讲比赛、主题团日、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铸牢学生理想信念。学院先后荣获“奋斗者 正青春”二十大精神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单位”,学院团委被评为校级“五四红旗团委”。同时,在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本科生第二党支部参与申报了“第四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全国样板党支部,本科生第一党支部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强化数字赋能,激发德育新动力。学院充分运用新媒体优势,创新工作路径,构建“1244”网络育人模式,(即1体系:“西小传”智慧网络思政工作体系;2平台:新闻中心,全媒体创作工作室;4保障:工作团队,机制建设,支撑载体,经费场地;4路径:网络文化正能量精品工程,两微一网一抖,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短视频大赛和新闻作品大赛等专业竞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积极打造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学院新闻中心精心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品牌,引导学生策划创作网络文化作品,先后推出《跨越时空的追寻》《喜迎二十大 筑梦新华章——学生朗诵作品展播》《天天习语——二十大精神润心田》《青春践行二十大——青年学子同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电影里的红色故事》《百廿荣光——史话新声》《青春力量——西小传榜样的力量云端分享》《青媒思享——就业创业公开课》《光影之旅:‘“职”想告诉你——西小传就业创业指导微课堂 》《西小传主播带岗云接力》《一周影话》等贴近大学生的特色育人专栏,2021至2023年共制作播出视频219期,推送精品团学活动369篇。通过运用网络新媒体,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3)筑牢共同体意识,绽放德育新活力。学院积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的浓厚氛围,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加强对学生的爱党爱国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深入红色基地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百年大党的辉煌历程和光辉成就。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知识竞赛、“丝路记忆”甘肃多民族传统音乐巡演活动,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组织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开展少数民族学生联系培养关怀教育工程,对民族学生开展对口帮扶活动,从思想引导、学业帮扶、生活关怀、文化融通、职业发展等方面对民族学生开展常态化培养关怀教育工作。
(4)融入课程思政,挖掘德育新元素。学院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在学院平台课中,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文艺观》课程,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将“丝路文化传播”作为课程思政的品牌活动,围绕丝路文化和影视编辑课程开展教学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声音的力量宣讲团”为载体,通过学生参与党课团课学习、青马培训班、志愿服务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新闻专业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课堂教学,围绕红色新闻传播的传承与创新,在“行走的课堂中”追寻红色新闻人的足迹、感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理力量,通过将专业教育与国情教育、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思、践、悟一体化,真正做到让思想引领入脑、入耳、入心。
5.1.2 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
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做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
(1)注重制度引领。学院制定了《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本科学习规范》,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建立了教学情况反馈群,任课教师课后及时向学院反馈学生上课情况,学院根据教师反馈及时找问题学生谈心谈话,保障课堂教学和学习顺利进行;形成了各班每天课前统计课堂出勤率的做法,配合任课教师抓好课堂纪律。
(2)优化课程建设。学院建立了“院系领导+专业课教师+业界精英+优秀学生”授课模式,院系领导讲学校学院各种规章制度,专业课教师讲课程知识、专业技能、实操技巧,业界精英讲专业成长、职业规划、励志故事,优秀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追求卓越。
(3)强化实践教学。学院通过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探讨,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发挥朋辈示范。学院开办官微“青媒思享”就业创业栏目,挖掘在学业就业、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先进和榜样,采访退伍优秀学生,举办优秀毕业生分享交流会,考研榜样经验分享,定期推送榜样典型事迹,发挥朋辈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5)严格日常管理。学院制定了《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学生外出请假管理办法》,严格学生请销假制度,建立学生本人申请、任课教师(班主任)审批、辅导员审核、学院领导复核的请假流程,严查学生的出勤率和旷课率,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开展国防教育。学院组织学生观看《征兵宣传片》,积极开展征兵宣传,邀请退伍大学生进行宣讲,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将个人追求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动员学生为国防建设贡献青春力量。2021至2023年,学院共有8名学生参军入伍。
5.2.1 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独立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实际问题能力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的质量视为办学的生命线,分层次、分类型、科学化、系统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独立解决生活、学习、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深耕“传媒六艺”培养模式。学院实施了《“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培养传媒学生礼、阅、摄、制、书、说六种技艺和能力。学院设计了大学生电影(戏剧)节、校园“金话筒”专业组主持人大赛、“毓苑铎声”经典诗词朗诵会、新闻及摄影大赛、动画广告设计大赛五大品牌活动,旨在通过整合优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项目,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技能培训与社团工作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和谐氛围,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2)贯通本硕联动综合能力。学校提出了《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本硕联动综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三层梯级分配,形成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提升小组,开展本硕联动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学院策划了影视留声机看片会、大学生电影节、经典阅读报告会、诗歌朗诵美文赏析、文艺创作70篇、音乐欣赏、歌手大赛、歌舞晚会、广播剧大赛、春青校园摄影展、和谐兰州摄制行、新闻评论、公文写作大赛、动画广告设计大赛等12个本硕联动综合能力提升计划活动项目,旨在通过研究生导师的指导,研究生的带动,本科生的协助,提高本科生恶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形成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最大限度的利用和整理学院优秀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
(3)策划实施“三百计划”方案。学院认真落实《金沙990活动大厅第五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纲要》,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在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强素质”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实施了“传媒六艺·三百计划”,即经典文本100本阅读计划、经典影片100部赏析计划和写作能力100篇训练计划。按照教师和学生相联系、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随机和计划相配套、训练和竞赛相促进的整体思路,通过走进课堂、成立小组、开办沙龙、党团活动、专家导解、鼓励创作、编印文集、评优竞赛的8个途径,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传媒六艺·三百计划”工作日志,将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5-10人不等的课题小组,以课题组的形式开展阅读赏析等活动。
通过《“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本硕联动综合能力提升计划》“传媒六艺·三百计划”的有效推进和实施,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学院承办的首届甘肃省大学生新闻作品大赛、甘肃省大学生朗诵大赛、甘肃省第二届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组织学生参加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经典通读大赛、第15届大学生广播电视大赛、第八届科普讲解大赛等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和“双创”赛中学院和学生屡获大奖。学院先后被评为校级“双创”项目“优秀组织单位”,第八届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学院学生先后荣获2023年第十七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视频类全国二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国家级一等奖(该团队是金沙990活动大厅唯一参与三创赛推至国赛的团队),第二届甘肃省青年生态文明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优秀奖2项,第五届全国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三等奖2人,“兰州银行杯”首届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选拔大赛中亚军。
5.2.2 开展通识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措施与成效
学院以品牌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活动,“五育并举”充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1)开展通识教育,筑牢思想教育高地。学院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充分发挥团员、党员主渠道作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育等通识课培养,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通过通识教育,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理性思考、创新创业和艺术审美能力。
(2)开展体育活动,锤炼强健体魄。学院重视体育育人功能,落实卓越体魄目标,先后举办“迎新杯”“欢送杯”“董守义杯”篮球赛、“徐英超杯”足球赛、“袁敦礼杯”排球赛、金沙990活动大厅第三届“团结杯”拔河比赛等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在体育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爱运动大篷车”等校内运动活动,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先后获得学校“董守义杯”篮球赛四强,学校第三届“团结杯”拔河比赛第二名;在学校体育运动会中获“优秀组织奖”。
(3)开展美育活动,浸润学生心灵。学院发挥学科优势,挖掘和运用学科中蕴含的美育元素,组织开展传媒艺术教育教学及相关活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组织学生参加、“丁香花开”中国诗词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参与人数达300余人,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先后开展了第九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校园展映活动;举办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优秀作品展映活动;举办花开向阳,逆风“童”行校园公益摄影主题活动,获评“优秀主办单位”。
(4)开展劳育活动,提升劳动技能。学院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联动机制和公寓网格化管理体系,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育人功能,提升育人实效性和针对性。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爱校周”学生党员示范带动日活动,举办“宿舍文化节”活动,让学生通过打扫宿舍卫生,创建干净整洁的宿舍,打造舒适宿舍环境、宿舍文化。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大学生自理、自立、自强的独立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敬业乐群的良好品德,引导青年学生在劳动中践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理念。
5.2.3 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情况及育人效果
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1)发挥社团功能,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学院鼓励学生成立各类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学院现有“电影协会”“AIR晴空动漫社”“一笑元相声传习社”“摄影爱好协会”4个社团组织。电影协会将露天电影展与现场音乐会结合,在学校西操场举行露天展映活动,展映影片《当你老了》《黄真真的演讲》《未竟人生》三部IM两岸青年影展获奖作品。
(2)举办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院定期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心理品质等教育完美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第九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校园展映、“丁香花开”中国诗词文化节等活动,召开了“遇见最美,榜样引领”——金沙990活动大厅新生入学第一课暨全国“最美大学生”事迹分享会,举办了“学思践悟建新功同心筑梦向未来”文艺汇演暨颁奖典礼,开展了“Hi,小萌新,西小传带你云游师大”活动和“家校一体共话未来——金沙990活动大厅新生家长云端见面答疑会”线上直播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3)组织社会实践,发挥实践育人优势。学院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近三年来,学院共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38支,实践内容涵盖乡村振兴、重走长征路、推普脱贫与艺术推广等多个方面。各实践团队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下祖国大地上的生动事迹,巧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特色,创作推出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融媒体产品,形成调研报告40余份,创新性实践成果50余项,共发布视频、图片、文字等各类新闻报道累计300余篇,被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中国甘肃网、新甘肃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累计100余篇。学院多次被评为社会实践工作“优秀组织单位”。
(4)开展志愿服务,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学院围绕“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深入推进志愿服务普遍化、常态化,关注社会不同群体,积小善为大善,在一次次志愿服务中绽放青春色彩。学院先后组织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党员先锋岗”青年志愿者协会培训会等各类志愿活动。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科教城社区在学雷锋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被兰州新闻报道,在“花开向阳,逆风‘童’行”主题公益活动中荣获“优秀主办单位”奖,在第五届甘肃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学院项目《“新农具”讲好“兴”故事——传媒赋能乡村振兴》获全省金奖。
5.3.1 与国(境)外大学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以及与本科教育相关的国际交流活动和来华留学生教育开展情况
学院积极拓展国际视野,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国际化学习机会。
(1)承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学院积极参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和会林文化基金主办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文化交流项目。2021年,学院承办了“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甘肃行”活动展映仪式,本次活动以“家庭·家园·家国”为主题,共有8名外国留学生参与,分别来自塔吉克斯坦,马达加斯加、孟加拉、约旦、喀麦隆、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8名外国留学生在学院学生“一对一”协助和中外方指导教师指导下,组成8个拍摄组,在甘肃兰州,武威古浪、民勤,陇南礼县,甘南碌曲等地拍摄《寻找乡村记忆》《爱在远山》《沙画 沙话》《坚守》《文化甘山》《康·万家》《阅·悦》《岗拉召吉》等8部影片。
(2)举办国际学术交流讲座。学院举办了多场国际学术讲座,2023年5月,印度独立制片人、外籍兼职研究生导师史瑞·普拉卡什教授在学院举办了外籍兼职研究生导师学术交流系列活动,为学院师生作三场——“一带一路”中印影视文化学术交流讲座,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3)参加境内外学生交流活动。学院推荐学生参加“范长江行动”甘肃行系列活动,与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香港高校的青年学生一起参与“记者在路上”的实践,重走范长江之路,让青年学生在采访中切实了解中国,体验规范的新闻训练。
(4)选派学生参加交换生项目。学院选派学生到海外/境外短期交换学习,为学生增加第二校园学习经历,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2年来,已有25名学生前往韩国、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地高校进行学习。
5.3.2 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优质教育资源的吸收内化、培育和交流共享情况
学院积极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并将其内化为自身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同时与国内外高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院的教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1)赴外研修学习,根植先进教育理念。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先后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修,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带回学院。学习国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融入到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习国外高校的课程体系,并将其融入到学院课程体系中,提升课程质量;学习国外高校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
(2)赴外进修深造,优化教师学缘结构。学院推荐教师出国访学、深造,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近年已有5名教师赴国外攻读博士研究生。同时,学院积极引进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优化教师学缘结构,促进学科的深层次发展。
5.3.3 学生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情况
学院鼓励学生赴国(境)外进行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和合作研究,为学生创造平台,提供更多国际化学习和实践机会。按照学校的交换生项目安排,学生可赴国外高校进行1-2个学期的学习、交流和科研。近3年,已有25名学生前往韩国、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地高校进行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交流活动。
5.4.1 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工作,领导干部和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工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1)学院领导带头示范。学院领导班子参加新生入学教育,为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定期进本科生课堂听课、进学生宿舍谈心、参加主题班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与学生交流学习生活心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征集学生对学校学院管理、教师授课、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学业困难。
(2)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部分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学业指导、思想教育等工作。专业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业辅导,担任学生各类竞赛的专业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辅导员开展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方方面面。
5.4.2 学院开展学生指导服务工作(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情况,学业导师、心理辅导教师、校医等配备及师生交流活动专门场所建设情况
学院建有学生活动中心,为学生提供开展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学术活动的场所。学院设立心理咨询室,安排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服务。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服务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安排学业导师,制定学业规划。学院从大一开始,为每位同学安排本科生导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修业方案和发展目标,指导学生选课、确定具体的分学期或分年度的修业计划,指导学生完成日常学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学年作品、毕业作品及素质拓展与实践创新学分考核。
(2)增添心灵温度,守护身心健康。学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文心兰”心理驿站,每年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普测和信息筛查,召开“促进同学心灵成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专题班会,配备了新入校学生所在班级的心理辅导员,组织本科生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参加了线下心理健康培训,建立了特殊问题学生档案和学生心理咨询档案,注重特殊时间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3)资助育人融合,助力学生成长。学院资助工作坚持资助、资志与育心相结合,打通资助、资志、资智全方位“服务链”,在各类奖助评优过程中,深入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开展榜样引领示范系列活动,挖掘先进和典型事迹,采用多种路径发挥榜样带头作用,让资助育人工作有精度、有智慧、有温度、有内涵,充分发挥资助工作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精神激励的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4)开展重点帮扶,齐抓共管就业。学院坚决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就业工作。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组织开展就业育人典型案例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宣传活动;设立专门的考研自习室,赠送考研学生大礼包,促进考研率的有效提升;制作 “西小传就业创业指导微课堂”,精准推送各类招聘会信息;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一对一”帮扶开展重点帮扶;赴知名企业和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访企拓岗”,为毕业生开辟就业渠道。
5.4.3 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辅修专业制度、双学士学位制度建设情况
学院制定了专业教学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与管理制度。对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的学分进行规范认定,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允许学生在不同学期选修不同的课程,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在院内,根据各地县融媒体中心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较大需求量,为新闻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提供辅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机会,同时允许学生选择辅修其他学院的课程,拓宽知识面。
(1)转专业制度。学校于2005年制定,2016年12月修订《金沙990活动大厅本科生转专业暂行管理办法》,每年组织两次学生转专业工作。为保障学生顺利毕业,实行3-6年弹性学制,一年级结束时,原专业与所选择专业跨度较大时,学生可降级转入相关专业学习。2023年7月,学校针对2023级及以后年级的学生,出台《金沙990活动大厅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西师发〔2023〕101 号), 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学院根据学校文件制定学院转专业实施细则,按流程完成转专业工作。
(2)辅修制度。按照《金沙990活动大厅本科生辅修制管理办法(修订)》,学院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跨学段、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选课,已取得学籍的本科生在2-4年内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学习且学有余力的同时,可申请修读另一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课程。
(3)推免研究生制度。学校根据教育部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金沙990活动大厅推荐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修订)》,对四年级本科生开展研究生推免工作。学院根据学校文件,制定《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本科毕业生推免研究生工作实施方案》。
(4)本科生导师制度。学校制定《金沙990活动大厅本科生导师工作规定(试行)》。学院根据学校要求,遴选了一批专业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熟悉教育规律及本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特点的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学业发展、学分完成、课程指导、读书课、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
5.4.4 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重视学生学习体验、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成效
学院积极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关注学生学习体验、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学院定期举办学生成长论坛,邀请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成长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例如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新创业导师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支持。
学院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不断拓展延伸“传媒六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顺利就业。
5.5.1 问题1:学生国际化程度不足
原因分析:
受新冠疫情影响,近五年入学学生与外出机会减少。
下一步整改举措:
一是鼓励学生外出交流,二是与学校相关部门协调,多争取一些去专业对口的优秀高校交流的机会。
5.5.2 问题2:学生生源问题
原因分析:
新高考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招生由艺术类转为大文大理招生,艺术类高考招生取消等变化带来专业前景的不确定,带给该专业学生结构的改变,估计调剂的学生、不喜欢该专业的学生人数会剧增,入学后要求向外调剂学生也会增多,未来招生的不确定性和生源质量的风险加大;2023年,一些网红对新闻传播学的非议也使新闻传播学的招生困难,第一志愿招生率急剧下降。
下一步整改举措:
一方面,学院加大专业宣传力度。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基础理论课程的比重,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方法上,用更新的形式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引进新教师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能力、学科素养、业务水平、科研能力等,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教学指导;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注重实践性和前沿性,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学院紧密围绕本科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致力于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标准。在此过程中,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遵循“质量标准的监督反馈,守住底线的教育教学,确保质量的育人成效”思路,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6.1.1 学院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障机构及队伍建设情况
(1)建设学院质量管理队伍。学院的质量管理队伍主要由本科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各系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组成。学院质量管理队伍在院长和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由各系主任、实验室主任和教务办联合负责管理教学质量落地的各个环节。教学委员会负责对教学发展规划、教学工作思路、人才培养模式、课堂建设、教学质量监督、师资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指导、咨询和建议。学院选择不同年龄副高以上职称的7位老师担任学院督导,定期对课堂教学进行听课、评课,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2)完善学院质量管理制度。在本科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学院从党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实验室管理等五个方面制定完善了管理规章制度,其中学院制定的《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本科教学教学规范》《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本科教学学习规范》等相关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对课堂教学、实习、见习、学年作品、实验、毕业设计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管理。
6.1.2 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的情况
(1)加强考试管理与考纪考风建设。学院根据《金沙990活动大厅学分制考试管理规定》《金沙990活动大厅本科生大学外语课程考试成绩与学分管理规定》《金沙990活动大厅学生期末考试试卷制卷、评卷及装订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规范考试命题、考试组织情况、阅卷、试题分析、试卷装订等流程,并配合学校组织开展期末试卷展评工作,抽查试卷,针对有问题的试卷提出整改意见,将检查情况详细反馈给任课教师,督促整改。通过多种措施,加强考试管理,严抓考试纪律,加大巡考力度,以诚信为本,营造风清气正的考试风气。
(2)优化学业考评制度。学院积极探索优化学业考评方式,坚持能力与知识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体系,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过程性考核的比重,由原来的40%提高到50%。提倡有效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要求每门课程至少要有三个平时成绩,实践性课程必须要有课程作品,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学院严格执行《金沙990活动大厅学分制学籍管理条例》《金沙990活动大厅学分制成绩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严格毕业和学位资格审查,确保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严格实施《金沙990活动大厅本科生导师工作条例》《金沙990活动大厅传媒学院(新闻学院)教学规范》《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学习规范》等文件,实行本科导师全面负责制,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增加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和导师选择方面的自主性。强化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的全过程管理和监测。通过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100%查重,遵守学术诚信规范,杜绝剽窃抄袭等不端学术行为的发生。学院通过组织二次答辩,学生自查和学院抽查形式,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毕业要求的达成。
在近几年校、省、国家级的毕业论文抽检中,未发现问题论文。
6.2.1 学院内部质量评估制度的建立及接受外部评估(含院校评估、专业认证等)情况
(1)构建内部质量评估制度。为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建立面向产出的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课程目标达成等内部评价机制,切实推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2)落实质量评估制度。组织学生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网上评教,将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评奖选优、进修深造、职称聘评的重要依据,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严格落实《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明确各环节质量标准。近年来,学生评教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3)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学院积极邀请其他院校和传媒行业对学院的教学进行外部评估,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建设等,从而不断改进教学质量。学院每年主办“西部传媒论坛暨甘肃省传媒类专业本科教学论坛”,邀请我省兄弟院校共同探讨传媒类本科专业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等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为学院教学传经送宝。
6.2.2 学院内部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及运行效果
学院建立了内部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构起了“听课/观摩——评教——反馈——研讨——提升”的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各基系与教学督导对课程安排计划、任课教师安排、教材、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等进行检查;上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将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平时作业等信息及时反馈到学院出勤群;学期中,学院领导、系部主任和同行教师不定期听课,获取相关教学信息,撰写听课报告并反馈给老师;每学年末,组织毕业生代表召开教学质量反馈会,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学方式。
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召开教研沙龙、开展督导评价等方式,持续做质量改进,学院在教学研究项目、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学科竞赛、评教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进步,专业培养目标更加合理,课程体系得到不断优化。近三年,获得《大数据视阈下西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一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校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校级教改项目5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近三年学生对教师教学平均满意度达到93%以上。人才培养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毕业生就业率稳步上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0%。
6.3.1 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情况
(1)自觉建设:学院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为育人目标,体现了学院在质量文化建设中的自觉性;坚持“传媒六艺”(“礼、阅、摄、制、书、说”)教学理念,通过这一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体现了学院在教育教学上的自觉追求。
(2)自省机制:学院能够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配套设施、学生参与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这显示了学院在自省机制上的有效性;通过教学质量标准化建设培训会、全面学习落实教学质量标准等活动,对教学质量进行自省,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自律实践: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教学规范,确保教学质量;在专业建设上,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布局,加强学科专业改革,这也是自律在学院建设中的体现。
(4)自查工作:学院通过教学质量标准化建设培训会等形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自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针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如物质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进行自查,为后续的改进提供依据。
(5)自纠措施:针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学院采取增加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宣传力度等措施,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等手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6.3.2 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及年度质量报告撰写
学校在落实《金沙990活动大厅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的过程中,展现出了积极的姿态与高度的责任感。学校不仅严格遵守相关法规,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公开举措,确保教育教学工作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透明度。为此学校设有专门的信息公开平台,学校还在年度教学工作会议、学期教学工作例会、教学督导座谈会等传统方式得到有效运用,同时,学校也积极拥抱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学校网站、教学微信群、教学科研微信交流群、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实时发布教育教学动态,让师生和社会各界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最新进展。
学院为了保障全体师生员工和其他社会组织、个人依法获取学院教学质量信息,提高学院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治校,保障师生员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本着合法、公正、公平和便民的原则,学院通过学院网站、公告栏、新闻发布会等渠道,主动公开以下教学质量信息:学院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教学质量评估的结果,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等;学生成绩管理制度,包括成绩评定标准、成绩公示方式等;教师评价制度,包括评价标准、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等涉及教学质量的其他重要事项。学院设立信息公开咨询窗口,为师生员工和其他社会组织、个人提供信息查询和咨询服务。
学校定期编制并公开发布《金沙990活动大厅年度学年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报告不仅全面展示了学校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也体现了学校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开放态度。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学校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公开、透明、高效的信息公开体系,为提升学校整体形象、增强社会公信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6.4 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6.4.1 问题1:部分学生评教不认真
原因分析:
教学质量反馈环节主要依靠督导、同行和学生进行评价,部分学生因学校政策强制去评教,态度不端正,评教不积极、不认真,个别同学存在“乱评”现象,导致评价建议质量不高,一些要求严格的老师评教打分较低,这个评价结果在职称晋升、津贴评定、奖励表彰等场合使用,挫伤部分老师教学热情。
下一步整改措施:
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教学质量评价的管理制度,明确评价标准和程序;提高同行评教比重,提高评教质量,确保评教结果客观公正;建立师生评教监控与申诉机制,纠正不符合评教要求的“乱评”现象;加强学生评教教育,提高学生评教意识和评价水平。
6.4.2 问题2:课外环节的质量监控不足
原因分析:
由于师资不足,所以对课堂以外的环节,如学生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及社会实践活动环节等质量监控相对较少。
下一步改进措施:
建立规范的人才培养质量外部评价的监督及管理制度;加强课外环节的质量监督,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开展调查问卷、与用人单位线上线下交流等信息采集工作;加强对实习基地的管理,建立实习基地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实习基地进行评估;加强对创新创业及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建立活动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活动进行评估。
7.1.1 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新闻学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闻学、传播学知识与能力为基础,结合新媒体、新技术、新文科的发展,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阔的国际视野、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能够在政府机构、新闻媒体、文化产业和社会组织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自2001年开始招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021年,新闻学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进一步证明了专业实力和人才培养的成效。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为目标,以“传媒六艺”(礼、阅、摄、制、书、说)为切入点,结合国家“影视强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和“丝绸之路”的地理优势,立足新媒体、新技术、新文科,融入思政育人、实践育人、媒体协同育人,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创意、编导策划、新闻采编、智媒思维,能够在政府机构、新闻媒体、文化产业等行业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创新型全媒体人才。自2001年开始招生,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主要就业单位包括电视台、影视公司、新媒体机构等,能够胜任编导、策划、制作等工作。2020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进一步证明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上均取得显著成效。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戏剧与影视学和新闻传播学知识与能力为基础,结合新媒体、新技术、新文科的发展,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文艺观,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实的专业能力、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能够胜任广播、电视、网络及相关部门的新闻播音、节目主持、影视宣传策划以及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工作的语言传播艺术专业人才。自2008年开始招生,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主要就业单位包括电视台、广播电台、新媒体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能够胜任播音主持、节目主持、配音等工作。
近三年,学生毕业率均达99%以上、授予学位率达99%以上,毕业生升学率20%以上,就业率均达80%以上。通过针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研发现,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良好,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胜任力较强。
7.1.2 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建立及跟踪评价情况
学院建立了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旨在全面、系统地评估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学院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的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反馈机制,主要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动态走访、毕业生座谈会,掌握毕业生的发展情况,尽量全面精准地获得毕业生信息。
通过跟踪调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在专业能力方面表现出色,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毕业生普遍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些素养使他们在职场中受到广泛好评;在创新能力方面,部分毕业生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企业创造价值;毕业生在团队协作能力方面表现良好,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协作完成任务,具备较强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在跟踪评价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毕业生在职业规划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学院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部分毕业生在技能更新方面存在滞后现象,需要学院关注行业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024年7月,对2018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毕业五年后,50%的毕业生从事的职业与传媒相关,毕业生就职的工作单位有20%以上是媒体单位,表明培养目标中人才定位、职业领域、职业预期基本符合毕业生职业发展需求及方向。
7.2.1 学院本科生源情况
学院三个专业的本科生源情况良好,生源数量稳定,生源质量逐年提升。生源主要出来自于甘肃、广东、山东、浙江、江苏、黑龙江、山西、湖南等省市自治区。近三年三个专业招生人数稳定在180人左右,甘肃生源由50%逐步减少到40%,外地招生省份由6个增多到18个,多元化的生源结构不仅为学院带来了较好的生源质量和多元的地域文化,也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7.2.2 毕业生面向学院所服务的区域和行业企业就业、就业质量及职业发展情况
学院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广泛,主要集中在各生源地内,也有部分毕业生选择到外省就业。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行业特色和职业能力和发展等方面来看,毕业生符合学校扎根西部、向西向下的培养理念,毕业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坚实的专业能力,能够获得晋升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条件。
(1)具有“宽口径”的就业路径。近年来,学院总体本科生平均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80%以上,学院毕业生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卓越的综合能力,成功进入了各类传媒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为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据统计,学院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内实现专业对口就业的比例超过60%,其他学生也都能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发挥自己的传媒专业特长,成为复合型人才。
(2)具有“高质量”的就业能力。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持续保持在高水平。60%以上的毕业生均能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他们所在的企事业单位普遍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福利待遇,为毕业生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职业前景。
(3)具有“潜力股”的职业发展。毕业生在职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许多毕业生毕业后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逐渐成长为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管理者,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一些学生在就学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学习、不断成长的好习惯,毕业后独自创业,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创办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近五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
毕业生届别 | 毕业人数 | 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 | 升学率 |
2023届 | 180 | 86.5% | 18.9% |
2022届 | 180 | 97% | 20% |
2021届 | 200 | 97.3% | 16.7% |
2020届 | 200 | 65.4% | 28.1% |
2019届 | 200 | 81.3% | 18% |
总体来看,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工作,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7.3.1 教学经费以及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艺术场馆等资源条件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学院始终把本科教育教学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持续加大对本科教学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除每年学校拨付的本科建设经费外还依托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甘肃教育网络舆情检测中心等专项经费,年均本科教学经费都在70万元以上,基本能够满足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需求。
学院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已投入使用实验用房面积1380.01平方米,各类设备1018台(件/套),设备总价值1523.6万元,设备完好率90%以上。部分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档次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已经建成影视节目制作、动画设计与制作、播音训练等3大实验教学平台,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
7.3.2 教师的数量、结构、教学水平、产学研用能力、国际视野、教学投入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情况
传媒学院(新闻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能够满足各专业的教学科研需求。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4人,2024年6月本科生人数763人,生师比为:14.13:1,教师数量满足本科教学要求。
专任教师中教授7人,云亭教授1人,副教授21人;博士30人,在读博士9人;博导4人,硕导31人;35岁以下17人,36-45岁24人,46-55岁10人,56岁以上3人。博士中有9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7人毕业于金沙990活动大厅,5人毕业于兰州大学,3人毕业于复旦大学,2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各有1人毕业于东南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梯次分明,教师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投入充足,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产学研用能力较强,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得到学生和同行的高度认可。
为了扩展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学缘结构,促进学科的深层次发展,学院鼓励教师出国访学、深造,目前有1名老师获得国外博士学位,还有5名教师正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泰国东方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学院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2项,省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10项。学院教师获批各级各类项目7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40多项,1人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影视的文学改编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著作产出数量稳定,发表论文237篇,发表教研论文16篇,出版著作43部。获得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敦煌文艺奖等20多项成果奖励。
学院有1人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入选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文艺界人才,2人入选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人荣获“第五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人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人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人担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1人担任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1人担任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学院教师带领学生拍摄创作播出电影、纪录片、短视频、广播剧等2000多部(集),对丝路文化传播产生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
综上,本专业教师具有卓越的教学能力、学术水平,能够充分满足学院各专业培养和专业教学的需要,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专业知识,还能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
7.4.1 学院人才培养各环节有序运行情况
学院对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有序运行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以期发现优点与不足,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传媒理论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传媒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学院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
学院根据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确保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同时,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开设了多门交叉学科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此外,学院还积极引进国际优质课程,提高课程的国际化水平。
学院通过建设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传媒实践活动,如新闻采访、广告创意、影视制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学术背景。学院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职业发展平台。同时,学院还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学院注重学生管理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学院通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加强心理辅导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学院还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学院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听课评课、教学检查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学院还积极收集学生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学院在人才培养各环节有序运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例如,部分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学生的实践机会不足;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更新;学生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院将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安排,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完善学生管理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7.4.2 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持续提升情况
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一直致力于持续改进和持续提升,以确保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学院紧密关注传媒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增设实践课程、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院积极引入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掌握前沿技术,提升竞争力。
学院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包括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院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展教学和研究项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前沿技术;学院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和便捷的学习方式。
学院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包括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学院注重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即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能力的教师,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加强教师培训:学院定期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升教学质量。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科研项目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院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案例分析、项目设计、作品创作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学院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规划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
7.4.3 近五年毕业生典型案例及培养经验
典型案例(业务骨干类):
唐成卓,男,新闻学专业2017级学生,中共党员,现任新华社吉林分社记者。2021年本科毕业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唐成卓本科阶段品学兼优,连年获校级一等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荣誉,2019年获评甘肃省级三好学生。工作期间,参与采写《部分农村地区高额殡葬费乱象直击》等多篇重磅监督报道、调研报道;报道“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一学生死亡事件”,登上抖音、快手热搜第一;采写《穷山乡变成幸福庄》获甘肃优秀新闻作品奖一等奖;采写《风雪寒夜访农家》获吉林新闻奖一等奖。
马晓晴,女,新闻学专业2015级学生,中共党员,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处干部。2019年本科毕业被保送至重庆大学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方面,该学生在《新闻爱好者》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社会实践方面,该学生关注网络舆情、新媒体融合、文化润疆等议题,并写作百余篇资政报告,获得中央和省区市领导批示。在《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发表新闻报道十余万字,多次获重庆新闻奖、中国残联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第十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学子奖等专业奖项。
钟督,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8级学生,现任职于水羊集团。在校期间担任学院学生会发展服务部部长,负责学院影评公众号内容选题挖掘、内容撰写,参与央视纪录片项目《兰州战役》公众号编辑、解说词编写等工作。工作期间,负责知名护肤品牌抖音账号短视频和直播间内容,和团队配合完成2次单场100万+GMV活动大场。视频累计创造100万+GMV,3秒完播率至34%,点击率至4%。实现视频曝光均值环比提高114.85%,5S完播均值提高10.47%。
刘九瑞,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8级学生,现任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甘肃法治报分公司视频记者。在校期间,创作短视频作品多次获奖。曾担任金沙990活动大厅电影协会会长,学院学生会文体部负责人,班级文艺委员,校团委文化活动中心干事等。工作期间,不断丰富个人专业各项技能,从导演、拍摄、剪辑、文案、口播、出镜等多方面服务工作单位,成为单位技术骨干。至今创作短视频产品多次获奖,与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合作导演拍摄的微电影《迷途的羔羊》获最高人民法院“金法槌”奖;2024年3月,廉洁系列短片获甘肃省“三微大赛”优秀奖等。
典型案例(深入基层类)
安英豪,男,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5级学生,中共党员,现为山东省昌邑市应急管理局干部。在校期间先后担任学院学生会实践部部长、学生会主席。2020年12月,入职昌邑市应急管理局任综合科职员,承担昌邑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和昌邑市应急局综合科日常工作任务,主要负责文稿撰写、法规政策研究、新闻宣传等工作内容。在工作中发挥专业特长,独立完成的《企业安全生产“晨会”制度规范专题片》在学习强国地方平台发布,编辑推送单位微信公众号文章100余篇。因表现突出,2023年2月被推荐至昌邑市委组织部帮助工作,主要从事活动策划组织宣传等工作,先后组织策划协调调研、培训、外出学习等活动50余场次。另外,撰写的《昌邑市推进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分析》获“潍坊市2023年度组织工作选题分析报告评审”一等奖,得到昌邑市委组织部领导高度认可。
杜莹莹,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8级学生,中共党员,现任榆中县融媒体中心全媒体编辑记者。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在校期间担任校园文化活动指导中心艺管部部长,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二等奖学金,积极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种比赛,获得辩论赛铜奖,获得校级活动优秀组织者等荣誉称号。毕业后参加事业单位招录,进入榆中县融媒体中心,工作中深入基层乡镇,开展宣传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出镜、采访、撰写稿件、拍摄照片、摄制新闻影像等,将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工作实操。
张祖伦,男,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16级学生,在校期间曾获得金沙990活动大厅学术科研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甘肃省诗词朗诵大会一等奖等。2022年3月应征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服役期间表现良好,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接受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采访。担任红色讲解员、基层新闻报道员等,多次在中国军号、安徽武警等微博、公众号上发表作品。2022年12月,因工作表现突出,被评为“四有”优秀个人,记嘉奖一次。
冯伟涛,男,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18级学生,现为大理州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在校期间担任校广播站长,参与多场主持活动。毕业后通过全国事业编联考进入大理州融媒体中心(原大理广播电视台)工作,参与主持、新媒体视频制作、出镜记者等多项工作,策划并实施了多场大型融媒体报道。
屈琮钦,男,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18级学生,中共党员,现为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职员。2022年10月至2024年7月,在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酿酒一厂汾酒九车间担任酿酒工一职,在此期间,获得白酒酿造工五级证书和先进个人荣誉证书。2024年8月至今,在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采供物流中心原粮公司担任采购员、宣传员等职。
典型案例(求学深造类):
夏晴,女,新闻学专业2016级学生,中共党员,现为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2020年本科毕业被保送至暨南大学攻读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方面,该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两项省级课题并顺利结项,在《现代传播》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社会实践方面,该学生关注边疆治理、国际传播、民族政策实践等议题,多次前往边疆地区开展田野调查,并写作多篇资政报告,获得部级领导批示,多篇面向社会发布的智库报告,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网、中新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多篇新闻评论在《光明日报》《环球时报》上发表。
纪凯璇,女,201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中共党员。本科期间担任金沙990活动大厅第二党支部委员会宣传委员、201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1班宣传委员。该生在校期间,综测成绩为全专业第一名1/35,获得“2022届甘肃省优秀毕业生”“金沙990活动大厅三好学生”“优秀志愿者”“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本科期间获得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表演类乙组三等奖在内的两项国家级、甘肃省第三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学生组一等奖等奖项荣誉。2022年本科毕业推免至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卓教授,并担任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广播电视专硕党支部委员会宣传委员。读研以来,该生的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前列,获得中国传媒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在课余时间不断参与实践活动充实自己,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主持人大赛,于人民网财经研究院等媒体实习,在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融媒时代演播艺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以及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作品研读工作坊项目中担任助教工作。
纪凯玥,女,201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中共党员。本科期间担任201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1班学习委员。该生在校期间,积极向上,成绩优异,学业成绩全专业第一名1/35。本科期间获得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表演类乙组三等奖在内的两项国家级荣誉,甘肃省第三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学生组一等奖等荣誉。2022年本科毕业推免至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并担任2022级汉语国际教育班班长一职。读研以来,该生的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前列,获得南京师范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毕业生”等荣誉。并将专业所学应用于实践,参加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汉语国际教学技能大赛,获得省级三等奖。
莫梓怡,女,2019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会员,2023年本科毕业推免至上海大学攻读电影学硕士研究生。该生品学兼优,多才多艺,学业成绩为全专业第一名,连获三年金沙990活动大厅综合一等奖学金、两年校三好学生荣誉。本科期间获得两项国家级电影节奖项荣誉,并在新闻类、广告类、影视类、文旅设计类、创新创业类比赛中斩获省级奖项近20项。现任上海大学研究生融媒体中心主编、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研究生会执行主席。读研以来,该生保持着绩点4.0的优异成绩,并在研一期间,以独立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于北大核心期刊《电影文学》,取得了省级奖项三项,省级荣誉两项,获上海大学“优秀个人”荣誉、“自强杯”创业大赛金奖。此外,担任了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初审小组组长,作为唯一学生代表参与二审工作;作为湖北省电影家协会特聘评委研究生组硕博评委代表,参与了第八届湖北省影评大赛圆桌论坛及评审工作,以青年视角赋能。
杨雅喆,女,广播电视编导2018级学生,中共预备党员,2022年推免至金沙990活动大厅戏剧与影视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本科阶段品学兼优,多次获校级一等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荣誉,2022年获评甘肃省优秀毕业生。就读期间担任金沙990活动大厅青年全媒体中心负责人,打造的团属新媒体平台矩阵累计粉丝量超20万人,综合影响力长居全国高校新媒体百强榜。带队开展的“跟着总书记足迹 学思践悟新思想”行走的大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成果丰富,多项拍摄成片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闻联播》等栏目播出。以英雄校友陈红军学长的生日为选题,制作推出的原创音乐作品《本无风》被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和人民日报微博引用。2024年4月13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华服周·沪上繁华”活动中杨雅喆拍摄制作视频被中国青年报采用。
培养经验: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和完善以学校、家庭、用人单位等各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展“初心教育”“爱党爱国爱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挖掘专业课程育人元素,营造育人氛围,形成育人合力,强化育人实效,“教书”与“育人”拧成一股绳。教育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未来融为一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学生毕业后选择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部队去,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2)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兼顾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多元化选择工作;毕业多年后,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工作单位能挑大梁的业务骨干。
(3)以传媒六艺为抓手,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全面实施“传媒六艺”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多元化的学院平台课和精心设计的第二课堂,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三个专业培养的学生都是既能拍也能写,完全能够满足快速发展的传媒行业的需求。
7.5.1 学生(毕业生与在校生)对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学生(毕业生与在校生)对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较高。
(1)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广播电视编导87.59%,播音与主持艺术91.18%,新闻学88.17%。
(2)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总体满意度:广播电视编导85.11%,播音与主持艺术90.97%,新闻学88.7%。
(3)学生对美育教育的总体满意度:广播电视编导85.91%,播音与主持艺术92.04%,新闻学86.96%。
(4)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总体满意度:广播电视编导85.33%,播音与主持艺术90.97%,新闻学87.13%。
(5)学生对实习实践内容的总体满意度:广播电视编导85.91%,播音与主持艺术93.33%,新闻学88.87%。
(6)学生对实习实践时间安排的总体满意度:广播电视编导85.55%,播音与主持艺术92.9%,新闻学87.65%。
(7)学生对实习实践指导情况的总体满意度:广播电视编导85.99%,播音与主持艺术92.47%,新闻学87.3%。
(8)学生对实习实践场地及设备的总体满意度:广播电视编导85.18%,播音与主持艺术92.04%,新闻学88.17%。
(9)学生对学会学习的总体满意度:广播电视编导87.59%,播音与主持艺术93.55%,新闻学89.57%。
(10)学生对自我提升的总体满意度:广播电视编导88.18%,播音与主持艺术93.12%,新闻学88.87%。
(11)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之卷面考试的总体满意度:广播电视编导85.4%,播音与主持艺术87.1%,新闻学88.7%。
(12)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之课程论文或实验报告的总体满意度:广播电视编导72.99%,播音与主持艺术75.27%,新闻学77.39%。
(13)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之师德师风及精神面貌的总体满意度:广播电视编导88.39%,播音与主持艺术93.55%,新闻学91.48%。
(14)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之教师投入的总体满意度:广播电视编导88.39%,播音与主持艺术93.55%,新闻学90.26%。
(15)学生对教师总体满意度:广播电视编导90.07%,播音与主持艺术92.47%,新闻学92%。
7.5.2 教师对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我院共专任教师57人,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42人,在 10 名教授中6人参与调查,24名副教授中14 人参与调查,25名讲师中13人参与调查,职称分布均匀合理,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学院教师对学院总体满意度为:89.05%,其中“非常满意”54.76%,“比较满意”35.71%,“一般满意”9.52%,“不满意”为0。
7.5.3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
根据调查,大部分用人单位对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表现持肯定态度。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较为满意,78%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表达能力以及新媒体采编视频制作能力,能够胜任相关职位的工作任务。用人单位认为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适应多元化的工作环境。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整体满意度较高,82%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经验相符,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并展现出良好的工作表现。
甘肃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总监杨德灵评价认为:金沙990活动大厅的毕业生在工作期间,呈现出积极的工作态度、较好的媒介素养、较强的专业能力,工作一两年,就已经成为栏目的骨干记者。
兰州广播电视台台长童贤方评价认为:金沙990活动大厅的毕业生上手快、基础好、能力强,欢迎金沙990活动大厅更多的学生加入兰州广播电视台。
7.6.1 问题1:毕业生持续跟踪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原因分析:
(1)虽然认识到了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的建立和社会评价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性,但院校等部门工作的协同度不够高,与毕业生的常态化联络密度稍薄弱,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未能与校友建立长期、高效的联络机制,数据收集和更新意识不强;对毕业生的持续跟踪评价执行力不够,对优秀毕业生的宣传力度不够。
(2)对毕业生的反馈数据专业分析和评估的力度不够,反馈方式和方法单一化,导致毕业生调查的相关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和教学单位个人,对评价反馈意见未能充分应用,从而减弱了毕业生评价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监督作用。
下一步改进措施:
(1)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持续跟踪的执行力度。建立长效的搜集机制和评价分析机制,定期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动态掌握毕业生就业发展状况,了解用人单位满意度情况,收集相关意见和建议。
(2)充分应用评价反馈意见。建立反馈意见的收集、分析、应用机制,将评价反馈意见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改进中。
(3)加强与毕业生的常态化联络。建立毕业生联络机制,定期与毕业生沟通联系,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状况,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4)加大优秀毕业生的宣传力度。建立优秀毕业生档案,定期宣传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7.6.2 问题2实验室建设对本科教学的支撑有待提高
原因分析:
由于经费限制,学院目前实验室建设与全国同类院校相比,实验用房少、实验室功能少、实验设备少。目前,学院实验室可以满足摄像、摄影、编辑、融媒体新闻等基本实训课程需要,但缺乏影剧院、高清演播室、短视频实训室等。
下一步整改举措:
建强用好实验室:多渠道争取实验用房,申请实验室建设经费,建设影剧院、高清演播室、短视频实训室等实验室。
学院坚持党建引领,打造“1244”网络育人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中,培养具有正确政治立场、社会责任、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传媒人才。
学院以“传媒六艺”为切入点,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媒体人才,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特色。
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将专业实践教学与“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等活动结合起来,制定年度专业比赛计划,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好氛围。
学院强化课程思政,在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团队的同时,将思政内容融入学生的创作当中,制作出一系列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二十大精神等内容的系列短视频,将思政融于实践教学。
学院连续三年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推荐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中获得多项奖励。
学院拥有一批具有卓越的教学能力、学术水平,能够充分满足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需求,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专业知识,还能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单位不仅仅局限于传媒行业,学生毕业后,三个专业培养的学生都是既能拍也能写,完全能够满足快速发展的传媒行业的需求,也能让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多元化选择工作。
“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
“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是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基于传媒业发展的新变化而提出的传媒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整合优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项目,注重传媒类各专业之间融合、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传媒学生礼、阅、摄、制、书、说六种技艺和能力,引导和帮助传媒学子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造性传媒人才。
十二年来,这一计划在全院师生的大力推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传媒六艺”的提出原因
2012年5月,金沙990活动大厅原分属于文史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和美术学院的四个专业组合成立金沙990活动大厅。其时恰逢传媒业界格局变革之际,传媒人才的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不同学院教学背景下的四个专业组合后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学生对学员缺乏认同,集体观念、奉献精神不强;除新闻系之外的其他专业学生都是艺术类招生,文化底子总体较差;学院教学设备缺乏、学生活动不成系统、配套政策不完善。
为全面提高传媒学子的综合素质,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甫一成立,便借鉴传统儒家思想要求学生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技能,制定了《“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提出了传媒学子所应具备的礼、阅、摄、制、书、说六种技艺和能力,旨在加强学生礼仪、阅读、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写作、主持演讲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出具有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畅达的语言表达能力、优雅的形象气质、良好的文学素养、较高的写作能力,能够在政府机构、新闻媒体、文化产业和社会组织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传媒六艺”的主要内容
礼:基本礼仪及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学“礼”无以立,传媒学子必须具备良好的礼仪规范。
阅:文学修养。倡导学生读书,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
摄:摄影、摄像等艺术技能。影像时代,传媒学子应具备较高的摄影、摄像能力。
制:影视制作、动画制作、编辑排版、新媒体制作等技能。培养学生的媒介产品策划制作能力。
书:编写文学、新闻、剧本等文体的书写表达能力。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是传媒学子的必备能力。
说:演讲、播音、主持等口头表达能力。
三、“传媒六艺”的实施路径
(一)“传媒六艺”之礼
主题:加强道德修养养成文明行为
目标:
1.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努力做到: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谦虚谨慎,朴素大方;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礼貌待人,尊敬师长;勤俭节约,自立自强;遵纪守法,见义勇为;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严格遵守校规校纪,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2.具有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努力培养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自觉创造美的生活。
3.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项目一:学礼知礼
1.开设学院平台必修课《文学与文化》。
2.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主题报告会及礼仪培训班,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的理解和传承。
项目二:主题调研
1.大学生中存在的常见不道德行为调查活动。
2.我为建设文明校园建言献策活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调查,发动同学们为建设文明校园提供宝贵意见,并形成调研报告。
项目三:文明倡议
在文明交往、诚信考试、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学术诚信、爱护公物、节约水电、低碳经济、宿舍文明等方面发出倡议。利用便签、广告标语、宣传栏等形式,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倡导他们为文明校园建设做出积极努力。
项目四:文明领航
开展“美丽校园,人人共建”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实践活动。在马路靠右行走、校园文明驾车、自觉排队打饭、自觉回收餐具、上课关闭手机、自觉维护学习环境等方面现场引导,纠正不良行为。
(二)“传媒六艺”之阅
主题:陶冶高尚情操提高文学素养
目标:通过各种活动,提高文学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
项目一:经典导读
举办“重返经典”电视大讲堂和“文化名人进校园”“六艺讲坛”“六艺论坛”等系列活动,邀请知名作家学者对经典文史著作进行解读,引导学生赏析经典。
项目二:经典文本100本阅读计划
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按照指定书目阅读100部左右的古今中外经典著作。
项目三:开设学院平台必修课《读书课》
项目四:成立读书兴趣小组
由研究生牵头,本科生参与,定期开展相关活动。
(三)“传媒六艺”之摄
主题:捕捉精彩瞬间再现生活百态
目标:通过实验实践,进行摄影、摄像方面的技能培训,学会并熟练运用摄制器材以及构图、画面、光线、景深、影调、色彩、等表现手段,提高学生在影像文化时代的创新发展能力。
项目设计:青春校园摄影展、和谐兰州摄制行
项目一:开设学院平台必修课《摄影》《摄像》
项目二:炫丽时代摄影展
要求每位学生拍摄生活中每一个鲜活、感人、幽默、富有青春朝气的瞬间,定期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出。
项目三:丝绸之路摄制行
丝绸之路上,有着许多值得记忆和留存的文化史迹,金城兰州也有“黄河母亲”、中山桥、水车园等名胜古迹,名扬世界的牛肉拉面,形形色色的市井生活等等,用摄影摄像机拍摄它们并制作纪录片、微电影。
项目四:纪录片创研基地
组织学生参与甘肃本地纪录片创作团队的创作。
(四)“传媒六艺”之制
主题:完美创意剪辑追求技艺合璧
目标:能充分利用实际拍摄所得的素材,进行视频编导、后期制作,形成完整的影片。
项目一:开设学院平台必修课《影视编辑》《传播学》
项目二:甘肃省大学生电影节
举办甘肃省大学生电影节,设立项目有:微电影创作评比、微电影放映周、影评征文、优秀影片巡映、大学生爱电影公益行等。
项目三:经典影片100部赏析计划
学院指定经典影视作品100部,组织学生欣赏并举办影视赏析沙龙、写影评。
项目四:承办“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
陪同外国大学生对甘肃进行文化考察,记录让触发其感触的影像,最终完成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短片,在国内外进行展映与传播。
项目五:学生作品展
每年举办本科生及研究生毕业作品、学年作品、课程作业展映活动,展示学生的创作水平。
(五)“传媒六艺”之书
主题:涤荡心灵世界激发创作灵感
目标:开展一系列写作训练活动,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发现创作新人,扶掖年轻作家,促进精品创作。
项目一:写作能力100篇训练计划
每个学生每学期创作文学、剧本、新闻、动画、影视(文学)评论等作品10-15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项目二:“核桃树下”文学作品创作大赛
成立“核桃树下”文学社,创办《核桃树下》文学刊物,组织文学作品创作大赛。
项目三:好新闻评选
每年组织优秀新闻作品征集评选活动。
(六)“传媒六艺”之说
主题:吟诵毓苑铎声唱念随声所欲
目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说话”训练,让学生不仅能操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而且表达清楚形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驾驭能力。
项目一:主持人大赛
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组与非专业组主持人大赛。
项目二:经典诗词文朗诵会
每年举办学院“毓苑铎声”经典诗词文朗诵会,参加学校“丁香花开”经典诗词文朗诵会。
项目三:传媒学子舞台行
安排组织播音主持专业同学为校内外各种演出、比赛及晚会活动提供节目主持。
项目四:播音学子期末汇演
组织举办播音专业语言类期末汇演,用主持、朗诵、脱口秀、模仿绣、相声、小品等形式考察学生的专业水平。
四、“传媒六艺”的创新之处
(一)首创性:“传媒六艺”大学生专业技能综合提升工程主要根据西北师大传媒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自主定位和设计确定,在全国是首次提出的教学模式,且在同学科中引起很大关注。
(二)专业性:“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结合西北师大金沙990活动大厅的专业特点,但又不受专业、年级、时间、空间的局限,着力培养全方位的全媒体人才。
(三)传承性:“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注重传统文化素养与传媒专业技能的结合,用中国文化的传承树立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观。
(四)前沿性:在“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实施过程中,用传媒领域的前沿知识引导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适应当下飞速发展变化的传媒行业。
五、“传媒六艺”的实施效果
从2013年1月至今,金沙990活动大厅面向全院研究生和本科生实施“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学生的专业水准和艺术素养都得了极大提升。创作出上百部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纪录片,学生在全国专业性比赛中屡次获奖。四次与由北京师范大学共同组织“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该活动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称赞。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学生共出版书籍数十本,发表论文400多篇。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赵德煜荣获2022年“全国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2021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卓玛吉荣获2023年“甘肃省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经过多年积淀,“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和取得的成果得到社会和主管部门的认可,多家媒体对进行了报道。2016年,“六艺传媒”育新人“重返经典”扬国学——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重返经典”系列活动被省委宣传部评为甘肃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提名奖。
“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也推进了教师的科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发表各类论文 300 多篇,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摄制电视纪录片、专题片、教学片200多部(集),获得省部级奖励50余项。学院学科建设总体得到极大提升,戏剧与影视学第四轮学科评估为C+,广播电视编导和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一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
(一)“传媒六艺”之礼
完善了《文学与文化(1-4》)教学体系,成功申报校级教材建设项目;制订大学生礼仪手册,加强各项管理,加强学生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君子之风,使他们的心静下来,使他们的理想高扬起来,使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使学风有大的提升;杨光祖教授出版了《典籍里的中国.家训今译》。
(二)“传媒六艺”之阅
与学校读书课相结合,制订阅读计划与实施方案,定制读书笔记本发放至每位学生,编辑印刷《经典诵读篇目汇编》,收录200篇经典作品选,供全院学生诵读。
(三)“传媒六艺”之摄、制
以徐兆寿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影视文学改编团队推出《话说五凉》《小说敦煌》等大型短视频节目;以任志明教授带领的影视创作团队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12集大型广播剧《为了新中国,前进!》;学院近百名师生创作拍摄的40多集纪录片《红色甘肃》在省台、新甘肃和学习强国平台播放,产生积极反响;学院组建“西小传”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室,由学生独立拍摄、制作《百廿荣光》《跨越时空的追寻》《二十大精神润心田-天天习语》《主播带岗》《青春力量》等一系列网络思政微视频,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学院微信公众号每年累计发布原创推文500-600篇、原创短视频作品150余部。学院与宣天下培训学校合作,在学院平台选修课中开设《创办我的短视频工作室》《创办我的直播带货公司》创业培训课程,助力学生在新媒体行业的创业就业。
(四)“传媒六艺”之书
加强“三百计划”的落实提高学生的读书、写作能力,使读书写作成为日常行为,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创作文学、剧本、新闻、动画、影视(文学)评论等作品10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举办甘肃省大学生新闻大赛,以赛促教,效果较好。
(五)“传媒六艺”之说
组织学生录制《青春践行二十大|青年学子同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声电子书,举办甘肃省大学生朗诵大赛,承办省委宣传部“黄河之滨诗文朗诵会”活动,邀请著名作家莫言、欧阳江河、西川、格非、邱华栋等在各省各地举办十多场等活动。多名学生在齐越节、“诵读中国”经典通读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及各种主持人大赛中多次获奖。
回顾与总结“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实施过程,我们也发现许多尚待完善与改进之处,希望在评审专家的指导意见下,进一步优化细化“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继续深化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道路上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五、推广应用效果
(一)毕业生深入基层意愿高
近五年9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中,有一半学生选择毕业后选择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部队去,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二)毕业生摄制书说能力突出
学院全面实施“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通过多元化的学院平台课和精心设计的第二课堂,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三个专业培养的学生都是既能拍也能写,完全能够满足快速发展的传媒行业的需求。
(三)用人单位评价高,毕业生适岗性强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兼顾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多元化选择工作;毕业多年后,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工作单位能挑大梁的业务骨干。
(四)改革成效得到专家充分肯定
在多次交流研讨中,校内外专家认为“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是金沙990活动大厅(新闻学院)基于新的社会环境变化而提出的一种育人理念,也是人才培养的一种可行路径,在全国传媒专业本科教学中,具有推广价值。